游戏百科

[微风]11月3日,中方正式宣布将于2025年11月10日至2026年12月31

[微风]11月3日,中方正式宣布将于2025年11月10日至2026年12月31日对瑞典免签,实现了中瑞关系某种意义上的破冰或者突破。那么,这意味着欧盟对中国免签更近了一步吗? 这不仅是中瑞关系的破冰,更让一个关键数字浮出水面 —— 现在中国已对 27 个欧盟国家中的 25 个实行免签,仅剩捷克和立陶宛还在名单之外。所有人都在问:这是不是意味着欧盟对中国的免签,真的要来了? 先得搞懂欧盟申根区的 “抱团规矩”。申根国家在签证政策上基本保持一致,不会单独对某国开放免签,必须 27 国达成共识才行。 之前有欧洲智库分析过,中方单方面对欧盟国家全面免签,是撬动欧盟对等政策的关键筹码,毕竟 “你给我便利,我才可能给你便利” 是国际通行的潜规则。 这次把瑞典纳入免签,等于把 27 国的 “拼图” 拼到了最后两块,这个信号确实足够强烈。 瑞典能成为突破口,本身就藏着伏笔。作为北欧四国里最后一个获得中方免签的国家,瑞典在欧盟内部一直扮演着 “平衡者” 角色 —— 既不像德国、法国那样主导政策,也不像中东欧某些国家那样紧跟美国。 2024 年中瑞贸易额逆势增长 8%,瑞典的沃尔沃汽车、宜家家居在华销售额占其全球比重的 22%,而中国的新能源电池组件也占据瑞典市场近半份额。这种深度绑定让瑞典对中方的免签回应很积极,瑞典外交部当天就表态 “期待更多双向人员往来”,这在欧盟国家里算是少见的主动。 但别忽略了还没 “通关” 的捷克和立陶宛,这两个国家才是真正的卡点。立陶宛的情况比较特殊,之前因为在台湾问题上触碰红线,中方不仅没给免签,还把领事业务交给了驻拉脱维亚使馆代办,双方关系降到代办级。 现在立陶宛连中国外交官的签证都不愿正常续签,更别说推动对华免签互惠了。捷克则更多是受欧盟内部政治氛围影响,2024 年捷克议会曾通过涉华负面决议,虽然经济界一直呼吁跟进其他欧盟国家的对华开放步伐,但政界始终顾虑重重。 从实际往来数据看,中方的单方面免签已经产生了明显效果。2024 年对法国、德国等首批免签的欧盟国家,来华旅游人数同比增长了 67%,商务访客增加 42%,不少欧洲企业高管都说 “省了签证预约的半个月时间,谈生意效率高多了”。 瑞典旅游局更是提前预估,免签后 2026 年赴华游客能突破 15 万人次,比 2024 年翻一番,这对依赖旅游业的瑞典来说是笔划算买卖。 可欧盟的回应还是透着犹豫。欧盟委员会去年曾做过一次内部评估,认为对中国免签能让欧盟对华旅游收入增加 120 亿欧元,但又担心 “非法滞留风险”。这种顾虑其实有点站不住脚,2024 年中方免签国家的非法滞留率仅 0.03%,远低于欧盟规定的 1% 警戒线。 更核心的原因还是政治考量,美国一直给欧盟吹风 “对华放宽签证会便利技术转移”,加上部分中东欧国家的反对,导致欧盟始终没法形成统一意见。 还有个细节值得琢磨,这次中方不仅新增了瑞典免签,还把法国、德国等国的免签政策延长到了 2026 年底。这种 “增量 + 存量” 的组合拳,其实是在给欧盟留时间。 毕竟 2026 年是欧盟的选举年,新的委员会上台后可能会调整对华政策,中方用延长免签的诚意,换欧盟内部的讨论空间。瑞典商界已经开始联合德国、法国企业施压欧盟,要求 “尽快启动对华免签谈判”,这种来自经济界的推力,比单纯的政府沟通更有穿透力。 从更大的格局看,中瑞免签也是中欧关系的一次 “小破冰”。就在几天前,王外长还在和德国外长通话中强调 “相互尊重才能推进合作”,而免签政策正是这种尊重的具体体现 —— 你对我开放市场,我给你人员往来便利。 欧盟要是能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能提振旅游业和零售业,还能拉近和中国市场的距离,毕竟现在中国游客的海外消费力仍居全球第一,谁先放开免签,谁就能先分这块蛋糕。 现在最关键的就是看捷克和立陶宛的态度会不会松动。立陶宛的经济其实很依赖对华贸易,2024 年其木材出口因为签证不便下降了 18%,要是经济压力持续增大,说不定会调整对华立场。 捷克则要看欧盟核心国家的态度,要是德国、法国能牵头做工作,捷克很可能会跟进。但要是这两个国家一直硬扛,欧盟的集体免签政策恐怕还是会卡在原地。 最后也想问问大家,你觉得捷克和立陶宛会成为欧盟对华免签的 “最后障碍” 吗?要是欧盟真的对中国开放免签,你最想先去哪个欧洲国家?欢迎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