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果然不出国人之所料,中方刚答应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美国贸易代表就通告全球,

果然不出国人之所料,中方刚答应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美国贸易代表就通告全球,宣布要继续针对中国的301调查。 10月24日,美国启动新一轮301调查,理由为“中国未完全履行2020年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10月30日,中美农业部门敲定1200万吨大豆采购意向,此为2025年以来单笔最大订单; 10月31日上午,中美国防部长在东盟防长扩大会上会谈,强调“构建稳定两军关系”; 不到24小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开放调查评论通道,确定12月16日举行听证会——时间节点把控精准度堪比军事演习。 从过往中美贸易谈判实践可见,美方代表团始终分为两支并行团队:农业代表负责争取采购订单,贸易代表负责提出经贸条件,两者独立运作且形成战术配合。 2018年贸易摩擦期间,中方完成高粱采购后,美方随即针对华为采取措施,此次不过是将目标领域换为大豆与造船业。 此次301调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表面以“核查协议履行情况”为名义,实际瞄准中国海上物流与造船业。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10月28日在联邦公报中明确提及,将评估“中国相关措施对美国商业的影响”,并考虑对中国货物处理设备加征关税。 这一举措蕴含军事层面的考量——造船业是海军装备发展的基础产业,2025年中国有3艘052D驱逐舰新下水,而美国造船业产能不足,试图通过贸易手段延缓中国造船业发展进程。 中方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并非“被动让利”。东北大豆主产区今年受洪涝影响,产量减产约15%,采购美国大豆是填补市场缺口的刚性需求。 更关键的是,该笔采购锁定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低价合约,较市场价低8%,经核算可节省资金近20亿元。 同时中方附加明确条款:大豆到港后需进行农残检测,不合格产品将直接退货,2024年已有5船美国大豆因指标超标被退回,此次美方对此亦不敢掉以轻心。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与美国磋商汽车贸易时,在承诺增加美国汽车进口配额后,美方随即启动301调查,要求日本开放半导体市场。当时日本选择妥协,导致其半导体产业被美国企业挤压衰退。 中国则采取不同应对策略,2023年美国针对新能源电池发起301调查后,中方随即扩大锂资源进口规模,联合阿根廷、智利建立价格联盟,推动中国新能源电池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68%。 此次事件中,中美军事与经贸领域的“联动博弈”值得深入剖析。董军防长在会谈中提及“对侵权挑衅行为有充分实力从容应对”,此番表述并非无的放矢。 10月29日,南海舰队在西沙开展实弹演习,重点演练“反舰导弹对移动目标精确打击”;11月1日,江南造船厂公开004型航母分段照片——中方在经贸领域按需采购,在军事领域强化备战,展现了成熟的大国博弈策略。 部分观点认为“贸易战不如军事对抗直接”,这一观点并不专业。现代大国博弈中,经贸手段的使用频率与实际效果均超过军事冲突。 美国在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中未达成预期目标后,转而采用贸易手段应对苏联,上世纪80年代通过石油禁运与技术封锁,直接削弱了苏联的军工体系。当前局势下,中方既要防范军事挑衅,更需警惕贸易领域的精准打击。 中方的应对形成了“三层防御”体系。 法律层面,已组织商务部研究院及专业律所筹备听证会答辩,2023年中方在WTO起诉美国钢铝关税案胜诉,具备成熟的应对经验; 产业层面,造船业提前布局海外产能,在孟加拉国建成修造船基地,规避潜在关税风险; 替代层面,已与巴西敲定2026年1500万吨大豆采购意向,若美方实施加税措施,中方可转向其他供应方。 对比特朗普第一任期与当前的对华策略,可见其已发生明显调整。2017年美方采取“极限施压”模式,提出过高诉求;2025年特朗普作为第47任总统,转向“精准点穴”策略,选取中方有刚性需求且关联战略领域的产业作为突破点。 此次选定大豆与造船业,正是瞄准“大豆关乎民生缺口、造船业关联军工发展”的特点,但美方未能预判中方替代方案的快速落地。 从普通民众视角来看,此次事件存在直接与间接影响。短期而言,大豆采购可稳定食用油市场供给,缓解年底价格上涨压力; 长期来看,贸易摩擦将倒逼造船业技术升级,2024年中国LNG船技术突破便得益于此前美方封锁带来的研发动力。同时,军方实弹演习与航母建造进程,为贸易谈判提供了坚实的国防实力支撑。 美方“采购即调查”的举动,既非“言而无信”也非“突然袭击”,而是蓄谋已久的战略施压。中方应对并非“被动接招”,而是构建“刚需采购+产业防御+军事保底”的组合策略。 大国博弈中,必要的策略取舍实属常态,核心在于明晰对方战略意图、守住自身关键领域。12月16日的听证会将成为关键节点,中方答辩团队已完成筹备,此次博弈虽具挑战,但中方已做好充分准备。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

大叔
大叔 1
2025-11-03 22:49
没事,我们也可以反悔不买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