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马凯硕认为:印度领导人始终保持清醒的战略头脑,在面对美国、俄罗斯、中国时都能用现

马凯硕认为:印度领导人始终保持清醒的战略头脑,在面对美国、俄罗斯、中国时都能用现实主义的态度去思考。 还拿欧洲当反面教材,觉得欧洲政客的政治水平早就退化,未来只会越来越没存在感。 这话听着有几分道理,但越琢磨越让人心里发紧。马凯硕眼里的 “优势”,恰恰是我最放不下的隐忧。 印度领导人确实没少玩平衡术。面对美国的印太战略邀请,他们没直接站队,反而继续从俄罗斯买能源和武器。 俄罗斯的 S-400 防空系统,印度咬着牙买了 5 套,哪怕美国威胁要制裁也没松口。 对着中国,他们一边在边境搞摩擦,一边又没断了经贸往来,去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还突破了 1300 亿美元。 这种 “谁都不得罪、谁都能拿好处” 的操作,放在复杂的国际格局里,确实显得比欧洲灵活。 还有印度从来没放弃过 “有声有色的大国” 梦想,所有的平衡都是为了给自己争取发展时间和空间。 他们嘴上说着不结盟,行动上却在偷偷攒实力。去年印度军费开支达到 836 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三,比前一年增长了 13%。 这些钱大部分花在了先进武器采购和本土军工研发上,野心昭然若揭。 马凯硕说欧洲政治水平退化,这话不算完全冤枉。 这些年欧洲确实有点 “迷”。德国为了配合美国对俄制裁,硬生生停了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结果自己陷入能源危机。 法国喊了多年的 “战略自主”,却在俄乌冲突中不得不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连武器弹药都要从美国进口。 马凯硕觉得印度政治家放在全球算优秀,这话没说错。可优秀的政治家,一旦掌握了足够的实力,必然会追求更大的利益。 印度现在的 “低调”,只是因为实力还没到火候。 印度的发展潜力确实不容小觑。它有 14 亿多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超过 65%,比中国还年轻。 更关键的是,印度正在全力推动工业化。 莫迪政府推出的 “生产关联激励计划”,拿出 260 亿美元补贴电子、汽车等制造业,吸引了苹果、三星等企业建厂。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任何帮助印度实现工业化的行径,都得悠着点。 工业化不是搭积木,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成熟的技术和配套的基建。印度现在缺的恰恰是这些。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不少企业带着技术、设备和资金进入印度,本意是拓展市场,却在无形中帮印度补短板。 可印度的保护主义从来没松过劲。 过去五年,印度对中国产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超过 100 起,还限制小米、vivo 等中国企业的资金流出。 这种 “既要拿你的技术,又要防着你” 的做法,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我不是反对和印度合作,而是担心我们的善意,最终会养出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中国的工业化之路走了几十年,砸了无数资金,付出了巨大代价才掌握核心技术。 印度的工业基础虽然薄弱,但只要有外部技术和资金加持,再加上庞大的国内市场,假以时日必然会成长为制造业大国。 等印度真正实现工业化,它和中国的竞争关系只会更加尖锐。 印度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低,一旦技术成熟,很可能会在不少产业上对中国形成替代。 马凯硕觉得印度不犯大错就会崛起,这个判断很客观。但崛起后的印度,会不会成为中国的 “掘墓人”,谁也说不准。 大国博弈从来都是残酷的,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而我的担心,源于对大国博弈本质的清醒认知。印度的崛起是大概率事件,但我们不能成为它崛起的 “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