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以色列总理已经重新下达了强力打击哈马斯的作战命令,以色列陆军动用了重炮攻击,以色

以色列总理已经重新下达了强力打击哈马斯的作战命令,以色列陆军动用了重炮攻击,以色列空军也轰炸了哈马斯的多个目标。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10月28日晚上下令对加沙地带实施“有力打击”,理由是哈马斯“屡次违反协议”。以军随后对加沙城、汗尤尼斯等多地发动了空袭,按照加沙地带卫生部门的说法,袭击造成了人员伤亡,其中还包括儿童。这下,才生效18天的停火协议又悬了。   以色列这边火气这么大,直接原因是前线士兵挨了揍。以军方的说法是,哈马斯武装人员在加沙地带南部拉法地区,对正在执行任务的以军部队开火,用了反坦克武器和狙击步枪,造成以军士兵伤亡。   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直接放话,哈马斯得为此付出“沉重代价”。这不,以军的炮弹和炸弹很快就落了下去。   不过哈马斯那边立马否认三连,下属的卡桑旅说拉法地区根本没啥“事件或冲突”,他们自己和当地的联系早就断了,这锅他们不背。双方各执一词,真假难辨,但战火就这么又烧起来了。   除了直接交火,人质遗体移交问题也是个巨大的疙瘩。根据停火协议,哈马斯需要移交所有以方被扣押人员的遗体。   但以方觉得哈马斯在这事儿上磨磨蹭蹭,非常不满。哈马斯倒是解释过,搜寻和挖掘遗体需要时间,比释放活着的被扣押人员更复杂。而且他们声称,能移交的都已经移交了。   但以色列等不及,觉得哈马斯在故意拖延,甚至以此为借口,暂停了重新开放拉法口岸的计划,还减少了对加沙的人道主义援助。作为反制,哈马斯也在以军空袭后宣布,推迟原定的一次遗体移交。你看,这事儿就僵在这儿了,互相掐着对方的软肋。   不过,这些都还算“眼前仇”,更让以色列担心的是哈马斯在长远问题上的态度。按照美国提出的那个“20点计划”,加沙停火第二阶段的核心目标是哈马斯解除武装、加沙地带非军事化,并且要部署“国际部队”。   这对以色列来说是关键,他们想彻底消除哈马斯的军事威胁。内塔尼亚胡自己也反复强调,第二阶段的目标就是确保哈马斯解除武装。美国那边,总统特朗普和美军官员也一直在施压,要求哈马斯放下武器。   但哈马斯咋想的呢?他们虽然同意把加沙地带的行政控制权交给一个临时委员会,也接受联合国部队作为隔离部队。但在最要害的解除武装问题上,哈马斯始终没有公开承诺过。停火期间,哈马斯下属的安全人员还在加沙地带巡逻,维持秩序。   这在以色列看来,就是哈马斯不想放弃权力和武器的明显信号。哈马斯还抱怨以色列故意拖延加沙的重建进程。   双方在“国际部队”由谁组成这个问题上也吵得不可开交,以色列坚持要自己说了算,哈马斯当然不干。这种根本性的互不信任,让第二阶段停火谈判根本谈不拢。   其实这种“谈不拢就打”的戏码,在这次停火期间已经上演过不止一回了。就在10月19日,以军就曾大规模空袭过加沙南部拉法,理由也是哈马斯违反停火协议造成以军士兵死亡。   当时哈马斯同样否认。那次以军在报复性打击后,很快又宣布恢复执行停火协议。   这种“报复-暂停”的循环模式,说明停火协议脆弱得跟张纸一样,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被拿来当作重启战端的理由。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媒体办公室甚至统计说,自停火生效以来,以色列方面已经违反协议上百次了。   国际社会看着干着急,但调停起来也挺难。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强烈谴责针对平民的袭击,呼吁各方保持克制。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28日的最新表态有点意思,他说美国料到以色列会对士兵遇袭作出回应,但他认为加沙停火“仍然有效”,意思是小规模冲突难免,但大局还得稳住。而且有美国官员透露,以色列在采取行动前已经通知了美方。这说明美国对以色列的行动至少是知情的,甚至可能是一种默许。   但要想真正压住局势,光靠“知情”恐怕不够,得拿出更有力的手段来调和双方那些根本性的矛盾。   所以你看,表面上是哈马斯偷袭以军、拖延移交遗体惹毛了以色列,但根子还是双方互信彻底破产,在核心利益上寸步不让。   以色列铁了心要解除哈马斯的武装,而哈马斯显然不愿主动放下武器、交出权力。这种死结不解开,就算一时停火,也像坐在火药桶上,随便一个火星子就能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