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为何称莫迪“像杀手”?利益博弈下的美印裂痕】 “他长得慈善,但行事却像个杀手。”特朗普对莫迪的这一评价,并非一时兴起的情绪化表达,而是美印之间利益诉求错位、战略预期落空后的必然结果。在国际关系“利益至上”的逻辑主导下,莫迪的一系列决策精准触碰了特朗普的核心关切,最终引发其公开不满。 能源与贸易:利益冲突的直接爆发点 特朗普对莫迪的不满,首先源于印度在能源贸易中的“利己选择”与美印关税博弈的僵局。俄乌冲突后,西方国家集体对俄实施石油禁运,而印度却成为俄罗斯折价石油的最大买家,通过低价购入俄石油再加工转售,赚取巨额差价 。这种“钻空子”的做法被美国视为对西方制裁体系的破坏,特朗普直言印度的石油收入间接为俄罗斯的战争提供了资金支持。 为逼迫印度让步,特朗普祭出“关税大棒”,不仅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其中一半直指印度购买俄石油的行为,还威胁启用“二级关税”这一制裁工具——这种将关税与次级制裁结合的手段,本质是对与美国“不睦国家”开展贸易的国家实施经济打压 。但莫迪政府并未妥协,一方面否认与特朗普达成过停止购买俄石油的协议,另一方面持续维持高位进口量,让特朗普的关税威慑沦为空谈 。 贸易领域的分歧同样尖锐。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印长期陷入贸易谈判僵局:美国不满印度对外国科技企业设置限制,取消了印度的普惠制待遇;印度则坚决反对美国对钢铝产品加征关税,在市场开放问题上寸步不让。即便特朗普2020年对印度进行“超高规格”访问,双方仍未达成实质性经贸协议,特朗普坦言莫迪进行了一场“艰苦的贸易斗争”,关税与贸易赤字的分歧难以化解 。这种“薅羊毛不成反受挫”的局面,让以“交易艺术”自居的特朗普极为恼火。 战略自主:对美离心引发的信任危机 在特朗普眼中,莫迪的“左右逢源”本质是对美国战略的背叛。印度长期与俄罗斯保持密切关系,不仅是俄制武器的最大采购国,还执意推进S-400导弹防御系统的采购,这与美国试图孤立俄罗斯、抢占印度防务市场的目标直接冲突 。特朗普政府多次以制裁相威胁,但莫迪始终拒绝在美俄之间“二选一”,这种战略自主让美国的拉拢与施压双双失效。 在重大国际议题上,印度的“不配合”更让特朗普感到被轻视。美国希望将印度打造成遏制区域竞争对手的重要支点,但莫迪政府始终坚持自身利益优先,在诸多议题上与美国保持距离。更令特朗普不满的是,印度的“实力短板”在印巴冲突等事件中暴露无遗,让美国认为其难以承担起“战略伙伴”的角色——这种“既不听话又不顶用”的现状,恰好击中了特朗普“欺软怕硬”的行事逻辑,使其对莫迪的轻视转化为公开贬低。 值得注意的是,“刽子手”这一标签的背后,还暗含着对克什米尔问题的复杂态度。尽管特朗普曾表示愿协助调解印巴争端,但印度废除宪法第370条、取消克什米尔特殊地位的举措,引发巴基斯坦强烈反对,巴方甚至直接暗指莫迪为“克什米尔刽子手” 。在特朗普的利益权衡中,印度的强硬姿态既让美国斡旋努力落空,也使其难以兼顾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巴基斯坦在阿富汗塔利班谈判中具有重要价值),进一步加剧了对莫迪的负面认知。 从曾互称“挚友”、高调站台,到公开斥为“杀手”,特朗普对莫迪的态度转变,本质是利益算计的结果。当印度无法满足美国的战略期待,又在能源、贸易等核心利益领域持续“唱反调”时,所谓的“美印特殊关系”便迅速褪去光环,露出了利益博弈的真实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