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十载的湖南湘江新区,已成为民营经济蓬勃生长的热土。截至2025年6月底,这里聚集了14.8万余家民营企业,占企业总数近九成,税收贡献占比达70% 。在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稳居全国新区第一方阵的成绩单背后,是新区以政策为锚、服务为桥、创新为核、青创为苗的系统性布局。 政策筑基:全周期精准滴灌 民营经济的活力,始于政策供给的精准度。湘江新区早已跳出"大水漫灌"的传统模式,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体系。2017年设立的产业引导基金,以"三管三不管"原则撬动社会资本,截至2024年已投资1022个早中期项目,培育25家独角兽企业,推动53家企业上市,母子基金总规模达765亿元 。 2025年7月,新区再推政策升级,发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从创新驱动、规模扩张、产业转型到生态优化四大维度给出20条硬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最高补500万元,新增设备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可获10%补贴,单个项目累计补贴上限达1亿元。这种"研发有补助、扩产有奖励、转型有支撑"的政策逻辑,让企业发展更有底气——大汉控股、博深实业两家新区民企连续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者凭396项专利实现数字化转型,后者年营收增长推动排名跃升109位 。 服务提速:把便利送到企业门口 "企业办事不用跑省里"成为湘江新区的服务新标签。2025年6月起,省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全流程权限正式下放,企业在新区就能完成从申请到拿证的"一站式"办理,这一湖南省首次权限委托下放举措,为173家检测机构及300余家产业链企业节省大量时间成本 。 政务服务的迭代从未止步。在180余场政企恳谈会办结98%企业诉求的基础上,新区今年4月上线"新区百事通"线上帮办体系,专业团队为93个重点项目提供全链条服务,收获100%好评率。针对融资难题,"湘信贷"平台累计授信578亿元,而民营企业服务联盟联合23家专业机构,已为110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促成40余家科技型企业达成亿元融资意向 。从工程审批时限压缩60%到企业登记"即来即办",这些看得见的便利,正是营商环境的最佳注脚。 创新赋能: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加速跑 桐梓坡路这条"上市大道"上,2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近2500亿元,见证着新区科创成果转化的速度。威胜信息每年将7.6%的营收投入研发,累计获得745项专利,其智能电表凭借高校合作优化的算法,单台生产时间仅需18秒 ;2025年10月,驰芯半导体总部入驻智谷,不仅完成近亿元融资,2026年在手订单已超千万颗。 新区用平台思维激活创新生态:中部首家民企创新智库大成企业研究院已解决70余项技术难题,推动50余项成果转化;湘江实验室等"四大实验室"与6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构建起"最强大脑",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9.5%,有效发明专利突破3万件。国际合作更让创新视野延伸——德国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形成"德国技术+湘江转化"生态链,"全球研发湘江出发"活动吸引36位海外科学家携项目落地。在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中,新区斩获37个奖项,10个项目晋级全国总决赛,彰显数字创新硬实力 。 青创勃发:让梦想落地即生根 "背着双肩包就能创业"在湘江新区不是口号。2024年出台的"创业10条"以最高3000万元支持力度,搭配"红枫计划""柳枝行动"梯度扶持,初创团队可获25万元启动资金,科技企业贷款享受70%风险补偿。今年6月发布的大学生创业新政,已发放1.33亿元贴息贷款,30家孵化基地与416人导师库为创业者护航 。 这片沃土上,创业故事不断涌现:中南大学两位博士打造的AI体育公司,凭借运动场景智能捕捉技术覆盖160多个城市、2000多家球馆;00后大学生查子涵半个工作日拿到营业执照,半月签下20万元订单;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刘园园上午离实验室,下午就拿到办公钥匙,如今企业产品服务41家养殖场 。2025年10月,新区全资设立长沙市低空经济发展公司,更为青年创业者开辟了新赛道。 从政策的"加法"到服务的"减法",从创新的"乘法"到门槛的"除法",湘江新区用十年时间证明:民营经济的蓬勃生长,源于对企业需求的精准回应,更在于对发展生态的久久为功。这里既有"大企业顶天立地"的格局,也有"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活力,正成为中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