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评论员邱毅:倘若中国人民解放军踏上台湾的土地,台湾军队极有可能会选择避免正面冲突,直接缴械投降。 邱毅的观点,立足于对台湾军队的长时间观察,提出了军队内部存在的结构性失衡,台湾的军事力量,从数量上看,号称拥有二十万的兵力,但实际的战斗力却和这些数字相差甚远。 这支军队的组成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士兵是义务役而非志愿役,尽管役期延长到了一个年度,但整体的训练强度和体系,并没有显著提升。 甚至有些士兵反映,平时训练中,实弹射击的次数非常少,基础的步枪保养技能都没有做到位,这让台湾军队的实力大打折扣,战斗力大打折扣。 台湾的军事硬件问题也十分突出,与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迅速推进相比,台军的装备明显“落伍”,电子战、网络战等领域的能力也远远落后。 台湾军队不仅面临装备老化的困境,还存在着管理混乱、指挥决策层分歧的情况,例如,“汉光演习”中发生的导弹误射、登陆艇搁浅等事故,暴露了指挥体系在应对高强度冲突时的脆弱性。 相比解放军的航母编队和战机巡航,台军的硬件劣势非常明显,任何形式的正面对抗,都显得几乎不可能。 接下来的问题则更加棘手,那就是社会和军队中的战斗意志的缺失,邱毅特别提到,台湾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离心力,正在从社会各个层面渗透到军队中。 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台独”的支持意愿显著下降,曾有民调显示,超过七成的年轻人并不愿意为“台独”而战,这种情绪反映了普通家庭的普遍担忧:不愿自己的孩子成为冲突中的“炮灰”。 这种情绪在士兵身上更为明显,邱毅分析指出,台军中大约有六成的士兵祖籍来自大陆,很多人内心并不愿意与自己的“同胞”作战,这种“同根同源”的情感,让他们很难接受将枪口对准大陆。 他们会认为,放下武器不只是避免伤亡,而是一种保护家人和自己未来的方式,是对故土的责任,是对祖国大陆的拥护。 很多军官也公开承认,他们对于战争的意志并不强烈,甚至更担心自己在冲突中沦为政治人物的“替罪羊”。 邱毅的观点进一步指出,在传统的军事理念中,胜利通常意味着战场上的全面胜利,摧毁敌军。 在现实中,台湾如果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其社会体系和民生基础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崩溃,无法支撑长期的军事对抗。 面对这种形势,邱毅认为,为了保全社会的元气和民众的生命,快速结束冲突,避免无谓的伤亡,是一种更加理性且负责任的决策。 在这种情形下,“胜利”并不再是单纯的战场上取得的零和胜利,而是最大限度地保全台湾的社会秩序和民众生活,为未来的和平共处争取空间,祖国统一大业无人能挡,那些“跳梁小丑”也蹦跶不了多久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