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观光车“顶风”运营酿悲剧,安全不容侥幸

日前,江苏启东某旅游度假区内,一辆载有17名游客的观光车在9级以上大风中侧翻落水,4人不幸遇难。官方通报明确,事故源于涉事旅游公司无视大风黄色预警,违反停运要求擅自运营。这起本可避免的悲剧既折射企业安全管理漏洞,更揭示旅游行业极端天气防控的系统性短板,为全行业敲响警钟。(见10月26日《新快报》)

涉事企业“顶风”运营,是对安全底线的漠视。气象部门的大风预警是经科学研判的紧急警报,明确要求相关水域采取应对措施。旅游法、安全生产法等早已划定红线,要求经营者防范风险、保障游客安全。然而,涉事公司却将法规和气象预警抛诸脑后,既不执行停运要求,也不开展风险评估,眼里似乎只有营收数据。当前,旅游行业竞争激烈,部分旅游公司将安全规范视作可压缩的成本,对停运等预警选择性失明,对隐患习惯性忽视。侥幸心理下,发生事故或许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管理环节的缺位为违规运营留下了“方便之门”。按应急管理流程,属地监管部门收到气象预警后,需结合景区特点核查督导,督促企业落实防范措施。现实中,景区管理方在预警生效至事故发生的关键时段,是否履行动态巡查职责?若监管能形成闭环,及时跟进预警措施、严厉制止违规行为,悲剧或可避免。

这起事故暴露出极端天气下旅游安全制度的短板。如何在满足游客观光需求的同时,明确不同天气、场景下的旅游设施设备使用规则,亟待制定和细化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标准规范。

类似问题和隐患并不少见,个别地方曾出现暴雨天开放涉水项目、高温天运营高空设施等情况,核心问题都是旅游行业应对灾害和风险的认知不足、快速反应机制不健全。令人担心的是,在一些景区现有的安全管理体系中,极端天气下运营规范不落实、监管联动不顺畅、企业应急能力参差不齐,是安全防线的薄弱环节。

杜绝悲剧重演,必须跳出就事论事的局限,进行系统性完善。旅游企业需摒弃重效益、轻安全的短视思维,将风险评估与应对纳入运营核心,建立预警接收、研判、响应的标准化机制,让安全预警成为刚性约束;监管部门要构建预警发布到整改复查的闭环体系,借助大数据、视频监控提升动态监管效能,对“顶风运营”零容忍;行业协会可结合典型案例,加快修订旅游设施安全标准,明确不同天气下的运营禁忌,推动企业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防范,让安全成为行业发展的底色。

旅游的出发点是追求美好体验,安全则是承载所有美好的基石。没有安全保障,再多彩的体验也无从谈起。4条生命逝去的代价太过沉重,这再次提醒我们:预警不是“稻草人”,安全不是“选择题”。任何“顶风”运营的行为都是对生命的漠视,都可能会付出沉痛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