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93年,中国科考船遭韩国货轮暴力撞击,拦腰折断沉入大海,船内的107名科考人

1993年,中国科考船遭韩国货轮暴力撞击,拦腰折断沉入大海,船内的107名科考人员用尽全力呼救,但不远处的韩国肇事者看到却无动于衷,一点救援的意思都没有。   32年前的5月2日凌晨,海上泛起雾浓,“向阳红16号”上的年轻船员正擦着科考仪器,突然“轰隆”一声巨响,他整个人被掀得撞在铁柜上,额头立马肿了个包,桌上的图纸撒了一地,有人嘶吼着“撞船了!快逃!”,声音里全是慌神。   等这年轻船员连滚带爬冲去甲板,眼前的景象让他腿都软了:一艘比自家船大好几圈的货轮,船头直接扎进“向阳红16号”腰上,船身裂了道两米宽的口子,海水跟疯了似的往里灌。   这就是韩国大宇运营的“银角号”,3.8万吨的庞然大物,撞向4400吨的科考船,跟踩碎火柴盒似的。   更气人的是,撞完它还往后倒车,把裂口扯得更大,甲板上的人就站着看热闹,连个救生圈都没往下扔。   后来我方找他们要说法,对方倒挺横:“我们装的是液化天然气,怕爆炸得赶紧挪船”“船籍是塞浦路斯,跟韩国没关系”。   国际仲裁更让人窝火,只说“双方都有责任”,最后什么赔偿都没要到。当时不少人骂“这哪是讲道理,分明是欺负人”,现在回头想才懂:不是我们没理,是那时候的国际规则,根本不向着没实力的国家。   1993年的海事规则,全是发达国家按自己利益定的。就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只提“危险品船能紧急避险”,却没说“避险不能不管人命”,“银角号”正好钻了这个空子。   更关键的是,我们那时候还不是国际海事组织的“重要成员”,连提修改规则的资格都没有,只能被动听别人判,这种“别人定规矩,我们只能照做”的憋屈,比船沉了还难受。   说实在的,当年我们确实实力不够。“向阳红16号”是我们的第一代远洋科考船,连个防撞的“保命舱”都没有,雷达就一套,船员嫌警报吵得慌关了,出事时连反应时间都没有,救生艇也少,右边两艘直接被撞烂,左边两艘得五六个人拼命推才下海。   甚至当时28岁的水手于海洋,推救生艇时被砸伤了腿,还硬撑着把最后一个人扶上去,自己却没来得及跳……   那时候更没专业的远洋搜救船,只能临时调“德意轮”去接人,整整追了27小时才追上。   对比现在,我们的“东海救101”救助船,48小时可抵达我国管辖海域,“雪龙2号”在南极遇到外籍船干扰,随船法律顾问掏出我们参与制定的《极地规则》,对方立马就退了,这就是有实力和没实力的天差地别。   国家没憋着这口气,1995年就建了国家海上搜救中心,首任主任开会时拍着桌子说:“32分钟就沉了,是因为我们的船没‘保命招’!”后来造新科考船,工程师们下了狠劲:“向阳红09号”加了12个防撞水密舱,雷达装了两套,再也没人敢随便关警报。   2005年,我们成了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终于能牵头定规则,把“雾区雷达必开”“科考船优先通行”这些条款写了进去。   2017年“科学”号首航,当年的幸存船员去了码头。看着那艘能原地转圈、误差不超2米的新船,有人抹着眼泪说:“于海洋他们要是能看见,肯定能放心了!”   2020年“向阳红01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拍到清晰的结核矿层画面时,船上的人都想起当年沉海的图纸,那些没完成的事,终于靠自己的实力补上了。   现在每次中国科考船经过当年出事的海域,都会鸣笛致敬。30年过去了,当年的窝火早变成了拼劲。我们终于明白:规则从来都向着有实力的人,但实力不是等来的,是摔了跟头后,爬起来一步一步拼出来的。当年沉在海里的“向阳红16号”,其实是给我们后来的强大,铺了最痛也最扎实的路。 信息来源: 《航海》杂志 1993 年纪实文章《沉没之前 —— 向阳红 16 号遇难自救记实》。 中国记者1993年09期|一艘永远在记忆中漂浮的船——“向阳红16”号沉没事件采访后记 文|祁年 编辑|史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