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为什么会突破限制向中方供重型发动机?因为俄方清楚,所谓的中国发动机存在动力短板,这个瓶颈对中方而言不会是永远的障碍! 俄罗斯航空工业心里门儿清,中国早不是当年那个只能依赖进口的角色了。就说军用领域,以前歼-10、运-20都得靠俄制AL-31F、D-30KP2撑场面,现在呢?涡扇-10已经全面替代前者,随歼-10CE卖到了巴基斯坦,实战中都站稳了脚跟。 涡扇-20也接上了运-20的动力班底,连直升机用的重型涡轴发动机,中国自己的型号都比俄制老款更适配新时代需求。 民用领域更明显,潍柴这几年四次刷新柴油发动机热效率世界纪录,刚发布的机型热效率都冲到53.09%了,要知道这玩意儿每提升一个百分点都是世界性难题。陕柴重工刚搞出的中速大功率燃气发动机,单缸功率605kW,还填补了国内空白,核心部件寿命能扛过32000小时。 这些突破不是凭空来的,潍柴光高热效率攻关团队就有上千名工程师,其中上百名是博士,这种投入力度谁看了不掂量掂量。 俄方更清楚,中国的短板从来不是能力问题,只是时间问题,就像曼图罗夫自己说的,供应选项摆出来了,但最终选不选看中国。这话听着给足中方主动权,实则透着股紧迫感。他们太明白,中国搞核心技术从来是死磕到底的性子。 潍柴当年参观欧洲工厂被人用布遮着精密车间,那份屈辱感直接逼出了后来的“蓝擎”发动机,扭转了大马力发动机依赖进口的局面。现在长江-1000A虽然还在试验阶段,但商飞的自主化路线摆得很正,C919都商业运营了,发动机国产化只是早晚的事。 俄罗斯要是现在不递橄榄枝,等中国自己的大推力发动机通过适航认证,他们手里的技术就成了过时货。 自身的困境更是把俄方逼得必须主动出击,西方制裁把他们的航空市场搅得稀烂,MC-21客机以前还能指望西方发动机,现在只能硬着头皮用自家PD-14,可连俄罗斯民航公司都是捏着鼻子采购,海外订单基本清零。PD-26、PD-35这些更大推力的型号,研发得烧钱,可没有装机场景验证,性能再吹得天花乱坠也没用。 中国刚好是眼下全球少有的有明确大飞机需求的市场,C919的后续机型、宽体客机项目都需要重型动力,这不就是现成的“试验场”和“提款机”吗?普京之前还夸PD-14性能超国际标准,转头就放话愿意供更先进的型号,说白了就是想借中国的项目把自家发动机盘活,不然光靠俄罗斯国内那点需求,这些研发项目迟早得黄。 国际上的局势更是让这笔交易成了双赢的选择,美国之前动不动就威胁断供C919的LEAP-1C发动机,一会儿禁一会儿放,把“卡脖子”的风险摆得明明白白。俄罗斯这时候递来橄榄枝,刚好能帮中国多铺一条供应渠道,也算给西方的封锁凿了个口子。 对俄方来说,和中国绑在一起更划算,西方市场丢了,能抓住中国这个大客户,既能缓解航空工业的资金压力,还能巩固中俄的战略协作,把鸡蛋放进更稳妥的篮子里。他们心里清楚,这种合作窗口期不长,中国的自主研发一旦突破,就再也不需要看别人脸色了。 当年潍柴从欠薪3亿的破厂,硬生生拼到全球最大动力产业集群,靠的就是“追上来还要强起来”的股劲。现在中国发动机产业的架势和当年一模一样,军用领域已经追平甚至反超,民用领域虽有滞后,但攻关的劲头一点没减。 俄罗斯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愿意突破限制放开供应。这不是什么无私援助,更像是一场精准的时机投资,趁中国还需要过渡,赶紧把自家技术变现,顺便借中国的市场完成自家发动机的成熟迭代。 要是等个三五年,长江系列发动机站稳脚跟,潍柴在新能源动力领域的布局再铺开,俄罗斯的PD系列恐怕连被考虑的资格都没有。毕竟中国产业的逻辑从来都是“靠人不如靠己”,俄方的发动机最多是块“垫脚石”,成不了“顶梁柱”。这种时候不抓紧合作,难道等中国彻底突破了再上门推销吗?那时候可就真没人搭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