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湾时事评论员郭正亮说:我发现同样是外国军舰擅闯南海,中国对日本的的态度和其它国家完全不一样。对其它国家都是喊话驱离,对日本“咣咣”就是两炮,虽然不是直接对着军舰打,是打军舰前方的水面,但那可是实打实的真炮弹。这样的做法在国际惯例上很罕见,我发现中国对日本有很大意见。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不是“有很大意见”这么简单,而是日本的挑衅性质和其他国家根本不在一个量级。按照国际法和国际通行规则,对闯入管辖海域的外军目标,本就有信号警告、动作警告到射击警告的梯度回应方式,所谓“罕见”不过是没看懂背后的分寸感——警告的强度,从来都跟着挑衅的烈度走。 就拿去年日本护卫舰“凉月号”擅闯那回说,它可不是简单的“路过”,是打着“监察军演”的幌子刻意抵近中国领海边缘。换做澳大利亚或加拿大的军舰,大多是配合美国“自由航行”刷存在感,被喊话后基本会收敛。但日本不一样,它近几年在南海的动作从来都是有预谋的:联合美菲搞军事演习、把台海问题塞进美日安保条约,连钓鱼岛都在搞“国有化”小动作。这种反复触碰红线的行为,用信号弹警告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 更关键的是历史经纬带来的信任崩塌。其他国家军舰误闯后,大多会通过国际频道说明情况甚至致歉,但日本多少次把“蓄意挑衅”包装成“技术失误”?一边在南海耍小动作,一边在教科书里美化侵略历史,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派,早就耗尽了缓冲空间。解放军那两发实弹打在水面上,既是“立即改变航向”的明确指令,更是给这种“装糊涂”的挑衅划下底线——别拿历史当不存在,别把忍让当软弱。 郭正亮觉得“罕见”,或许是没看清国际规则的本质:规则从来不是“一刀切”的公式。对无意闯入者留有余地,是大国的从容;对蓄意挑衅者亮出锋芒,是主权的坚定。去年那两炮,炸醒的是试图模糊红线的日本,更是看懂了:在南海问题上,中国的克制有底线,反击有力度,而这个力度,永远由挑衅者自己定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