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为什么我们在南海问题上总觉得“力不从心”?其实最大的短板,说白了,就是缺少大型岛

为什么我们在南海问题上总觉得“力不从心”?其实最大的短板,说白了,就是缺少大型岛屿。 南海管控里的大型岛屿短板,往细了说就是 “先天不足 + 后天难补” 的双重困境。先看手头的家底,东沙岛 1.8 平方公里的面积确实不够看,别说当战略支点,就算改成社区,恐怕都得挤着建楼。西沙的永兴岛算是经营最久的,但撑死了也就 3.2 平方公里,这还是多年填海后的规模,跟美军迪戈加西亚基地 27 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要知道迪戈加西亚光中间的潟湖就有 153 平方公里,能轻松停下整个航母编队,咱们的永兴岛连个大型军机的常态化驻训都勉强,更别提支撑大范围巡航了。 配套设施的寒酸更是戳心,之前调研提到的 1000 立方米油库绝非个例。换算成实际使用场景更直观:一艘 056 型护卫舰一次加油就得 800 吨左右,这俩小油罐装满了还不够一艘舰跑个来回,要是遇上三四艘船联合巡逻,要么中途断油要么就得提前返航。 反观迪戈加西亚基地,光油料储备库就有数十个巨型油罐,海湾战争时 18 艘运输舰的油料补给全靠它支撑,这种差距可不是 “差一点” 的问题。更早年永兴岛的窘境更能说明问题,驻岛人员曾吃过发霉的米、喝过雨水,补给船一被风浪阻隔就断粮,得靠空投才能活命,那时候连基本生活都难保障,谈何设施升级。 有人会问为啥不填海造大岛,这话真说到了痛处。以永暑礁为例,要填出一个 104 平方公里的人工岛,光土方和围堰成本就高达 736 亿元,这还没算机场、油库这些配套设施的钱。 而且填海不是堆沙子那么简单,水深 10 米的区域每平方公里要填 1300 万立方米土方,运这些土的船从大陆跑一趟就得一周,光运费就是笔天文数字。 更关键的是历史遗留问题,抗战胜利后咱们接收南海诸岛时,限于国力只守了永兴岛和太平岛两个主岛,其他岛礁没留驻兵,结果被法国、菲律宾趁机占了去,等后来想再经营,很多地方已经错失了先机。 现在周边国家还在添堵,越南早就在占的岛礁上修了要塞、架了重炮,菲律宾也在中业岛上建了机场,他们靠着这些 “小据点” 不断蚕食海域。咱们这边呢,就算填出来的岛礁也面临局限,比如美济礁填海后面积不到 6 平方公里,建个小型机场还行,想修大型雷达站、弹药库就捉襟见肘。 美军关岛基地 549 平方公里的面积,能同时驻扎轰炸机、核潜艇和海军陆战队,咱们连个能让战略轰炸机不靠加油起飞的岛礁都没有,管控范围自然受限制。 这种短板带来的连锁反应很现实:巡逻船因为油不够得频繁回大陆补给,一趟下来光在路上就得耗掉三分之一的时间;侦察机想长时间巡航就得从海南起飞,飞到南沙上空时续航已经没剩多少;遇到突发情况,岛上没有足够的物资储备,得等补给船慢悠悠送过来。这就像手里攥着大片地盘,却没个像样的中转站,想管得远一点、实一点,自然觉得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