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过为期一年多的封闭施工,由广州市中心区交通项目管理中心建设,中交二航局承建的广州广园路下塘西路立交大修工程主桥、地面辅道及人行道全面恢复开放试运行,实现“还路于民”,标志着工程迎来全面收官,以崭新面貌投身于第十五届全运会的交通保畅任务之中。

据悉,该立交旧桥始建于1994年,是连接广州越秀区与白云区的重要通道,承担着繁重的交通枢纽任务。长期服役带来的墩身倾斜、裂缝等隐患,使得旧桥整体技术状况评定为E级,亟需拆除重建。
工程采用原位拆除重建方案,新建双向四车道桥梁,同步对上下桥位衔接段地面道路及两侧辅道进行改造提升;新桥全长523.3米,针对下塘西路转弯位设计曲线加宽,最大桥宽达18.7米,设计时速40公里;工程被纳入广州市“攻城拔寨”重点项目之一,意义非凡。

协同联动从容应对复杂作业条件
工程施工现场地处市区核心,周边企事业单位、市政基础设施与居民住宅区林立丛生,临时用地极度缺乏,易对周边市民生产生活带来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现场地下综合管廊及市政管线错综交织,规避与迁改难度较大。
在施工组织上,项目团队拉单列表,优化细化交通疏解方案,优化完善场地布置、喷淋系统等保障工作。为最大限度取得市民理解与支持,项目联合当地社区,设立现场咨询点,通过主动靠前了解群众诉求,答疑解惑,向大家阐明短期“阵痛”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辩证关系,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项目施工得以高效推进:第一片旧桥梁板拆除后,仅用时37天即完成所有非跨线段旧桥拆除工作;两个凌晨完成旧桥整垮滑移拆除、两个凌晨完成新桥安装,最终顺利实现全桥贯通,迎来“华丽蝶变”。

创新破局方寸之间显露技术锋芒
项目秉持以人为本理念,通过精细化建模与交通仿真,将桥梁拓宽至双向四车道,最大纵坡降低至6.2%,显著提升立交交通功能和行车舒适性;同时拓宽桥下空间,增设“海绵城市”绿化,完善慢行系统,使原本拥挤的交通节点转变为城市景观廊道,实现功能与美学的双重升级。
同时,项目还实现了成本优化与护航安全的有机统一,首创“检测-评估-再利用”体系,实现旧桩的资源化利用,节约成本数百万元;搭建“全过程动态防护”技术架构,在复杂环境下实现“零扰动”施工,为城市密集区地下工程提供了样板解决方案。
该工程最具特色的技术创新点,就是“提-滑-落”一体化整跨滑移施工工艺。这项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将传统“化整为零”的施工逻辑颠覆为“整跨作业”。通过毫米级精度的智能控制系统,装备能像“外科手术”般精准操作:旧桥拆除时,整跨700吨级梁体被稳稳托起,沿预设轨迹滑移至指定区域;新桥安装时,同样实现一次性精准就位,全程误差控制在厘米级以内。这种“空中平移”式的作业模式,彻底改变了桥梁施工的时空概念,不仅显著降低了粉尘排放和噪声污染,更避免了对下方道路的长时间中断,实现了交通影响最小化目标。

防患未然提质升维筑牢安全防线
该工程针对原有桥梁的结构性缺陷,从保障安全的维度细致考量每一处细节,结合科学合理的路面改造,有效预防了因道路老化或设计缺陷引发的交通事故,切实保障车辆及行人通行安全。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事关区域协调发展大局。旧桥因通行能力不足,导致从小北立交附近到白云新城的高峰时段通行时间超过25分钟。新桥通车后,高峰期高架桥车流量达每小时1500辆,两地通勤时间压缩至5-10分钟。同时,主干道与辅道的协同能力也得到提升,有效打通白云新城与老城区的交通瓶颈。
该工程的顺利实施,不仅是广州市一项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升级工程,更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深入实践。项目通过系统性地疏解区域交通拥堵、强化智慧化安全管控、提升道路通行效率与服务品质,增强城市韧性和运行安全。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涂端玉
广州日报新花城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