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真被我猜中了 美国突然宣布 从11月1日起,10%的关税就要砸在进口巴士头上,但同为商用车的卡车却能拿着豁免令全身而退——美国直接扩大了美墨加贸易协议(USMCA)的豁免范围,中型和大型卡车压根不用交这笔新税,甚至还能享受关税抵免政策。 更讽刺的是,连生产卡车的企业都能沾光:只要在美完成最终组装,就能连续五年每年抵消3.75%的关税成本,之前原定2027年取消的抵免计划也直接延长到了2030年。同样是进口商用车,一边是实打实的加税施压,一边是层层叠叠的政策优待,所谓的“公平贸易”不过是自说自话的幌子。 美国这波对进口巴士加征关税的操作,说白了就是把“双重标准”的戏码摆到了明面上,号称保护本土产业,实则从头到尾都是自相矛盾的算计,最后买单的还是自己人。 美国白宫还拿“国家安全”当借口,说重型车辆关系到物资运输和危机应对,必须保护本土产能。可这说辞根本站不住脚——美国本土卡车企业早就把生产线铺到了墨西哥,斯泰兰蒂斯集团的Ram皮卡、福特和通用的主力车型,很多关键组件都要在墨西哥组装后再进口到美国。 按这个逻辑,卡车才更该被加税,可偏偏卡车成了豁免的“幸运”,反倒是主要用于城市公交、学校通勤的巴士被推上了征税名单。 这种选择性保护的操作,说白了就是看谁好拿捏:卡车领域有福特、通用这些本土巨头抱团游说,能给政府施加压力,而巴士市场里,中国企业已经占到了半壁江山,成了最容易下手的靶子。 比亚迪这些中国巴士企业确实成了直接受害者。要知道,中国品牌早就不是十年前那个在欧美市场被当廉价货的存在了,比亚迪在美国兰卡斯特建的工厂年产能上千辆,还提供了上千个就业岗位,硬生生靠着新能源技术拿下了美国50%的电动巴士市场份额。 伦敦街头80%的电动双层巴士是比亚迪造的,巴黎奥运、卡塔尔世界杯上都能看到中国巴士的身影,2024年光比亚迪一家就出口了3582辆新能源巴士,宇通更是卖出1.4万辆,出口收入超240亿元。 美国这10%的关税,等于是直接给这些竞争力强的中国企业上了一道枷锁。更憋屈的是,这不是美国第一次针对中国巴士企业——2019年就通过国防授权法案,禁止用联邦资金采购中国巴士,如今加税不过是换了种打压方式。 可美国没想到的是,这税看似加给了外国企业,最后全转嫁到了自己人身上。美国本土巴士产业早就离不开全球供应链了,8月刚对巴士零部件加了钢铁和铝关税,现在又给整车加税,等于成本双重叠加。 通用汽车之前就喊过,一年要承担50亿美元的关税成本,福特也亏了30亿美元,巴士企业的日子只会更难过。这些成本最后要么变成公交公司的采购价上涨,要么转嫁给纳税人,毕竟美国70%的城市公交依赖进口车型,根本绕不开这笔支出。 就像之前加征汽车关税,消费者买车多花了几千美元,这次巴士加税,说不定下次坐公交、送孩子上学的车费都要跟着涨。 更可笑的是,美国自己的企业都不买账。福特CEO早就抱怨过,对日关税减免让丰田占了便宜,自己的成本优势全被关税冲没了。现在对巴士加税,本土零部件供应商反而要担心订单减少——中国企业为了避税,可能会转而采购墨西哥或加拿大的零部件,反而让美国本土供应商丢了生意。这哪是保护本土产业,分明是给自己的企业挖坑。 其实这事说到底,就是美国把贸易政策当成了打压对手的工具,却忘了全球产业链早就你中有我。中方早就点破了这种双重标准:美国自己的出口管制清单有3000多项,却对中国900多项的管制指手画脚,甚至搞0%最低含量规则的长臂管辖。 之前威胁加税就让美股一天蒸发2万亿美元,现在真把关税落地,只会让更多美国企业和消费者遭殃。所谓的“保护本土”不过是个借口,真实目的就是用贸易壁垒逼退竞争对手,可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做法,最后只会反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