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同轴与声场的魔术丨KEF Q Concerto Meta搭配路遥A12MKII深度评测

大家好,我是加勒比考斯。如果说丹拿代表了丹麦人对“精准”的极致强迫症,那么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个品牌,则代表了英国人对“声场

大家好,我是加勒比考斯。

如果说丹拿代表了丹麦人对“精准”的极致强迫症,那么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个品牌,则代表了英国人对“声场”和“技术创新”的疯狂执念。

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是KEF刚刚更新换代的Q系列新作——Q Concerto Meta(Q协奏曲)。请注意,这可不是普通的Q系列更新,它是KEF首次将旗舰级的MAT(超材料吸音技术)下放到千元级/入门进阶级市场,更是Q系列中首款三分频设计的书架箱。

搭配的功放,依然是我那台“稳如老狗”的英国路遥(Rotel)A12MKII。为什么还要用它?因为KEF的同轴单元虽然好听,但对功放的控制力(尤其是低阻抗下的电流输出)是有要求的。我想看看,这台“平民劳斯莱斯”能不能驯服这对充满了“黑科技”的英伦新秀。

这篇体验内容,我将剥离掉营销术语,从以下5个方面为大家带来“干货”满满的解读:

1、关于KEF品牌(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学“同轴”?)

2、Q Concerto Meta上手(三分频+MAT到底强在哪?)

3、关于功放搭配(路遥A12MKII的“黄金推力”逻辑)

4、实际试听效果(同轴带来的“皇帝位”解放)

5、总结(你是否需要这对“技术流”音箱?)

1、关于KEF品牌

KEF(Kent Engineering & Foundry)于1961年由Raymond Cooke在英国创立,最初的工厂甚至就是一个半圆形的军事掩体。不同于很多还在“吃老本”的英国品牌,KEF是个彻头彻尾的“技术激进派”。

提到KEF,就必须聊它的看家本领——Uni-Q同轴共点单元技术。

什么是同轴共点?简单说,传统音箱的高音和中低音单元是上下排列的,声音到达你耳朵的时间会有微小的相位差,且最佳听音位置(皇帝位)很窄。而Uni-Q将高音单元塞进了中音单元的圆心,让高、中音从同一个点发出。这不仅解决了相位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让声音的扩散像灯泡的光一样均匀,极大地拓宽了“皇帝位”。

这种对“点声源”的追求,让KEF的声音具有极强的脱箱感和精准的声场定位。你闭上眼,很难指出音箱在哪,只会觉得音乐悬浮在空中。

2、Q Concerto Meta上手

“Concerto”(协奏曲)这个名字是向1969年的经典致敬,但技术全是新的。当我把它从箱子里拿出来时,第一感觉是:现代、极简。我手头这对是白色,没有复杂的装饰,白色的箱体配合与单元同色的面板,非常符合现代家居审美。

这对音箱最大的卖点有两个,全是硬核干货:

第一,它是三分频设计。 以往的Q系列书架箱(如Q350)大多是二分频(高音+中低音)。而Q Concerto把高音、中音、低音完全分开了。

三分频的优势在于“各司其职”。中频专门由Uni-Q负责,不再为了兼顾低音而产生多普勒失真;低频则交给了一只独立的6.5英寸铝制低音单元。这意味着人声会更纯净,而低频的动态和量感会大幅提升。

第二,MAT(Metamaterial Absorption Technology)超材料吸音技术。 这是从几万元的LS50 Meta和旗舰Blade上下放的技术。

高音单元在发声时,不仅向前辐射,也会向后辐射。向后的声音如果在箱体里乱窜,会反射回来干扰振膜,导致声音变脏。KEF设计了一种像迷宫一样的圆盘放在高音单元背后,这个“迷宫”能吸收掉99%的后部杂音,就像一个声学的“黑洞”。结果就是:高音出奇的干净、顺滑。

3、关于功放搭配

KEF的Uni-Q单元虽然先进,但复杂的结构和分频网络意味着它对功放的电流储备有一定考验,尤其是在低频大动态时,阻抗会有所波动。所以我依然选择了路遥(ROTEL)A12MKII来作为动力源。

首先,路遥(Rotel)这个品牌在Hifi圈子里有个绰号叫“功率实诚怪”。A12MKII虽然标称功率是80W(8Ω),但那是全频段、低失真下的实测数据,而非某些日系功放那种“仅限1kHz”的注水指标。它是一台典型的AB类合并功放,继承了英式设计的精髓:不搞花里胡哨的音效,专注于电源和模拟电路的扎实设计。对于KEF Q Concerto这种灵敏度适中(85dB)的箱子,80W的“真功率”是推好它的基准线,既能保证小音量下的细节,又能在大动态下控制住那只6.5寸的低音单元不失控。

其次,我们要聊聊它的“内功”——供电系统。A12MKII内部塞进了一只硕大的、由路遥自家工厂绕制的环形变压器。

变压器是功放的心脏。大环牛意味着更低的漏磁干扰和更快的能量响应。 配合特制的高品质切缝箔电容,这台功放拥有极佳的瞬态响应能力。在驱动KEF的三分频系统时,当音乐中出现突发的鼓点或大编制交响高潮,功放需要瞬间输出巨大电流。路遥的这种大电流设计,能死死地“抓”住单元的音圈,不仅让低频下潜深,更重要的是“收得住”,避免低音出现拖泥带水的浑浊感,这对于展现KEF干净快速的声底至关重要。

最后,从音色搭配的角度看,A12MKII也是KEF的良配。KEF(尤其是搭载MAT技术的)声音风格是现代、通透、线条感极强。如果搭配过于直白或冷声的功放,可能会让听感略显“监听”味过重。而路遥的声音虽然中正,但底色里依然保留了一丝英式的温润和厚度,中频扎实饱满。这种特质恰好能给KEF极高解析力的声音增添一份“肉感”和音乐味,让整体听感既有素质又不失耐听度。加上它丰富的接口(蓝牙aptX HD、PC-USB、唱放),作为客厅的音乐中心再合适不过。

4、实际试听效果

我将音源(依旧是艾索洛DMP-A8)接入A12MKII,开始试听。Q Concerto Meta一开声,那种熟悉的“Uni-Q味道”扑面而来,但又多了几分从容。

试听:陈奕迅《富士山下》 人声一出,Uni-Q的优势尽显无遗。陈奕迅的声音结像非常实,仿佛他就站在两个音箱正中间的位置,口型高度适中。得益于三分频设计,中频部分完全由同轴单元负责,没有人声被低频“调制”的干扰。陈奕迅嗓音中的厚度和磁性被还原得非常自然,而且我试着在沙发上左右挪动身体,声音的结像依然很稳,这就是同轴带来的宽广“皇帝位”。

试听:Hans Zimmer《Interstellar》(星际穿越原声) 这是考验低频和声场的大杀器。虽然Q Concerto是书架箱,但这只独立的6.5寸低音单元在路遥A12MKII的驱动下,爆发出了超越体积的能量。

以前用两分频的箱子听这首曲子,大动态时中频会觉得有点“乱”,因为中低音单元忙不过来。但Q Concerto的三分频优势体现出来了:低音在咆哮时,管风琴的中高频纹理依然清晰可辨。声场方面,MAT技术让背景变得非常黑,乐器的分离度极高,你能感受到那种浩瀚宇宙的深邃感。

试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这里要夸一下MAT技术。高音顺滑得像丝绸一样,完全没有老款金属高音那种偶尔会出现的“刺刺”的感觉。小提琴的高把位泛音延展得很漂亮,空气感十足。路遥A12MKII的中正风格没有给小提琴加过多的染色,就是很纯粹的琴箱共鸣声。

关于“摆位”的建议: 虽然Q Concerto是后倒相孔,但我发现它对后墙距离的宽容度比丹拿Emit 30要好一些。

建议离墙25cm起步。KEF随箱附赠了海绵塞,如果你必须靠墙摆放,可以塞住一半或全部倒相孔来减少低频驻波,虽然会牺牲一点量感,但能换以此更干净的线条。

5、总结

KEF Q Concerto Meta 是一对非常“现代”且“聪明”的音箱。

它的“聪明”在于: 用三分频解决了书架箱中频浑浊的通病,用MAT技术解决了金属高音的毛刺感。

它的风格: 快速、干净、声场宏大、结像精准。它不是那种这就着昏黄灯光听老爵士的“古董声”,而是适合在明亮的现代客厅里,听高解析度音乐的“现代声”。

配合路遥A12MKII,这套组合在万元级别(音箱+功放)提供了一个极具竞争力的选择。

谁适合买它?

家里没有位置摆落地箱,但又渴望三分频那种分离度和动态的人。

“皇帝位”不固定的人:你希望在客厅走来走去,或者一家人坐在沙发上,都能听到不错的立体声效果(感谢同轴)。

对颜值和设计有要求的人:它的现代极简风真的很容易融入装修。

如果你想要听到的不仅仅是音乐的旋律,还有音乐在空间中流动的形态,那么这对“协奏曲”,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