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高强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学硕士
法国总统府终于宣布,马克龙将于12月初访华三天。他上次对中国的访问,已经是2023年4月的事了。
两年多的时间里,中欧关系波折不断,法国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各方都心知肚明。
从今年年初开始,欧洲那边就有消息说,马克龙正在筹备访华行程,可没想到,这一筹备就用了大半年时间。
因为之前的中法高层互访,都安排在上半年,结果到了今年,爱丽舍宫一直拖到11月快结束,才定下了访华行程。

原因也并不复杂,倒不是中法之间出现了什么悬而未决的疑难杂症,主要还是马克龙今年的总统任期,实在是磕磕绊绊,政府首脑是换了又换,就没几次连贯的安生日子。
眼看着国内的麻烦差不多告一段落,马克龙才有精力推动重大外事议程。
根据爱丽舍宫那边的通报,马克龙在中国三天,将讨论中法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合作与平衡的经贸议程,从而体现法国明年担任G7主席国的雄心。
为何法方要在中法高层交往中特意提及G7?
这主要是前段时间,法国放出风声,说马克龙有意邀请中方参加明年G7会议,当时还引发了好一阵议论。
从中法高层交往“礼尚往来”的角度来说,马克龙访华之后,中国也会择机回访,但时间安排就很有说法了。访问期间,元首互动是绝对的重中之重,跟多边会议场间的双边会谈不能混为一谈。
如果法国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展现自己在国际地缘中的“大国影响力”,恐怕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偏偏在这个时候,美俄密谈的俄乌和平协议曝光,其中就有让俄罗斯重返G8框架的条款,反而显得法国这边的布置“无心插柳”了。
话虽如此,就算马克龙亲自相邀,恐怕也提不起中国对G7会议的兴致,因为G7这个东道主谁来当,都决定不了会谈内容,都免不了要看美国的脸色。
而且以G7近些年对中国内政指手画脚的姿态来讲,我们参加会议的意义何在?
马克龙能打包票,说法国主持的G7会议,会在这些议题上收敛?就算他想兑现承诺,其他成员国答应吗?别到时候落了个“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境地。
大国外交,解决不了马克龙面临的现实困境。
说句难听的,在法国之内,马克龙作为总统的权威,乃至于他的政治形象,都不剩多少了。极左翼和极右翼联合起来反对他,执政党在国会又不占多数,被人掣肘得分外厉害。

明明法国权力分配的底层设计,确保了总统有极大的权力,无论局面再怎么糟糕,始终都能有主动权,说来也算半个“超级总统”了。
结果到了马克龙这里,就左支右绌,狼狈不堪,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要知道,戴高乐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以来,政府总理因不信任投票下台的情况,有且仅有三次,而这三次,无一例外发生在马克龙的总统任期内。
当国内政治无限接近失能,马克龙的外交工作再怎么有声有色,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对外种种合作承诺,回国后都不见得能够顺利落地。
对中欧关系,马克龙也谈不上有什么独到的见解,论及推动中欧合作发展,法国这两年,有没有突出贡献,扮演一个积极榜样,中国心中自有一番计较。
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中欧近期的诸多争端,法国的表态和作为,没有任何建设性可言,还是在围绕欧盟对中欧关系不切实际的三重定位做文章。
实事求是地说,任何双边关系,既有合作的一面,也有竞争的一面,分歧也难以避免,但不能为了和稀泥,就将这三者“一视同仁”,这实在是过于不切实际。外交政策,就该有明确的主基调,确立最高优先级的主线。

如果欧洲能理性看待中欧合作,不跟风炒作所谓的“去风险化”,将合作作为中欧互动的主线,很多争端都能及时避免。
中国其实相当看好中法关系的战略意义。在欧洲范围内,法国一直是最具独立和自治传统的国家,更该为欧盟的多极战略转型起到带头作用。欧洲本该可以成为多极地缘格局中的一极,而不是在无止境地内耗中,耽误发展的战略机遇。
只是法国空顶着大国的名头,却无大国的作为,实在对不上这份期待。马克龙这次访华,能不能做到言之有物,关乎中法关系的未来定位和长期发展,不能让中国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