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合肥小吃Top10,少吃一样都算白来!

合肥古称庐州,秦始置县,两千多年历史,自古就叫“淮右襟喉”。三国时张辽在逍遥津摆阵,七千破十万,这股硬气渗进了城的骨头里

合肥古称庐州,秦始置县,两千多年历史,自古就叫“淮右襟喉”。

三国时张辽在逍遥津摆阵,七千破十万,这股硬气渗进了城的骨头里。

到1952年成了省会,从 ancient 战场变成了全省的心头肉。

城里人的性子像江淮分水岭的水,不南不北,实在。

肥东的洋蛇灯一舞就是百米长,锣鼓声能掀翻街面;

老辈传的城隍庙会,糖香混着吆喝,官民都爱凑这个趣,这是过日子的烟火气。

人文里最沉的是包拯,老家肥东的,祠堂至今立着,刚直得像块碑。

饮食也没虚的,南北味揉在一起,

咸鲜适中,讲究个本味,和这儿的人一样,不花哨,却耐品。

今天,小汐跟诸位聊聊合肥的知名小吃……

小刀面

明太祖朱元璋落难五河时,以佩刀切面救急,成就这碗“铜丝面”,

面如发丝细韧,久煮不糊。如今合肥老巷里,老师傅仍用毛竹压面百次,

面团醒足时辰,快刀切出“铜丝般粗细”,配鸡汤鱼汤三鲜汤,鲜得人直咂嘴。

这面有魂!

清晨六安路菜市口,阿婆端碗小刀面,浇头必配现炒扎肉,

肥瘦相间,酱香裹着麦香直钻鼻尖。

合肥人讲究“汤宽面少”,先喝口汤,

那汤是牛棒骨、乌鸡、中药材慢熬的,

鲜得舌头打颤,再挑起面,爽滑筋道,像咬住春天的柳枝。

外地人来打卡,必喊“老板,多加点辣子!”

合肥人听了直笑:“好七(吃)!但别贪多,辣子要匀和,才得味!”

这碗面,藏着合肥人的烟火气和骨子里的讲究!

丰乐酱干

三国时曹操途经丰乐,闻香下马,啃着这酱干直咂嘴:“此等滋味,胜却玉盘珍馐!”

如今这豆香依旧飘在丰乐河上,

选用丰乐河活水泡发的本地黄豆,经十八道手工工序:

磨浆时浆水如练,点浆后豆腐嫩若凝脂,再用小棉布包成四角方包,木榨压出紧实白胚。

最妙是那锅老鸡汤卤:冰糖甜、茴香辛、丁香醇,与自制大豆酱在铁锅里慢炖数小时,

酱干吸饱汤汁,出锅时油亮如琥珀,

咬一口筋道弹牙,后味是丝丝甘甜,配碗白粥能香透半条街。

每逢年关,酱干作坊前就排起长队,日销万片不是虚言,

老主顾们揣着保温桶来,就为买块刚出锅的热酱干,咬开时“咔嚓”一声,

那香气能勾得路人直咽口水。

庐江小红头

清光绪八年由淮军吴长庆随军厨师陈长宽创制,形似蟠桃,顶端点红寓意“鸿运当头”。

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时,江淮将士水土不服,陈长宽以家乡油糖烧卖为基础,

加入庐江桂花、金桔饼等食材,制成便于携带的干粮,

后经“段万和”饭店推广。

慈禧尝后赐名“小红头”,光绪年间列为贡品,

1979年获安徽优质产品,2022年列入省级非遗。

这小点心巴掌大,皮儿薄如蝉翼,内馅裹着猪油、蜂蜜、金桔饼,

咬一口香甜酥松,细得没渣。

庐江人过年必蒸它,红竹篓一装,红纸一衬,走亲访友当“吉祥礼”。

鲜肉麻球

这麻球不是甜的,是鲜的,糯米粉团裹着剁得细碎的猪肉馅,滚上芝麻,

往热油里一滚,外皮炸得金黄酥脆,咬开“咔嚓”一声,

里头鲜嫩多汁的肉馅就涌出来,油香、肉香、芝麻香混在一起,直往鼻子里钻。

这吃食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传说是元末合肥人张德胜跟着朱元璋起兵时,

把“金钱饼”改成了大个儿麻饼,后来慢慢演变成鲜肉麻球。

如今在合肥,早上买两个麻球配碗豆浆,是许多老合肥人的“标配”;

外地人来,也得尝尝这口热乎酥脆的鲜,才算真正到了合肥。

别看它模样普通,做法讲究着呢:

糯米粉得和着沸水面团醒发,肉馅要搅打上劲才弹牙,炸的时候先小火定型再大火上色,

这样外皮才酥得掉渣,内里还不油腻。

下塘烧饼

合肥人的“老味道”,打从汉代就飘着香。

三国时曹军败走下塘,倒扣行军锅烤饼充饥,这“反手贴炉”的技法便扎了根。

宋代赵匡胤途经此地,啃一口烧饼直咂嘴:“真得味!”

清末湘军驻扎,改良工艺成了行军干粮,从此“干葱老姜陈猪油,

牛头锅制反手炉”的顺口溜传遍江淮。

这饼子讲究“外酥里嫩”,冷吃也不硬。

天锅地灶里炭火匀烤,芝麻香混着麦香直钻鼻尖。

咬开金黄酥脆的外皮,内里软乎得能抻出丝,咸香不腻,甜口也不齁。

如今这饼子已拿下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成了合肥非遗名片。

游子归乡必啃两口,外地人打卡必带几摞,

不是多金贵,是那口热乎劲儿,暖胃更暖心,比啥山珍海味都实在。

三河米饺

相传太平军陈玉成“三河大捷”时,百姓以籼米粉裹鲜虾豆腐馅慰劳将士,

外皮酥脆似铠甲,内馅多汁如战利品,从此得名“战饺”。

如今,它不仅是“中国金牌旅游小吃”,更融入三河人骨血,

清晨老茶馆里,阿婆现炸的米饺配豆浆,

咬开时“咔嚓”一声,鲜汁裹着虾香涌出,瞬间激活味蕾。

制作讲究“三绝”:

米粉必选三河早稻,炒制时火候需拿捏得恰到好处,过生则硬,过熟则黏;

馅料必用巢湖白米虾提鲜,豆腐干吸饱油香;

油炸时油温七成热下锅,中火慢炸至金黄,外皮起泡如碎金。

最妙是“现炸现吃”,凉了便失了魂,

热乎时外酥里糯,凉后只剩油腻。

如今虽添了辣味、素馅等新花样,但老三河人偏爱传统款,

一口咬下,舌尖先触酥脆,再尝鲜甜,最后是米香回甘,

仿佛把古镇的晨雾、河风、船桨声都嚼进了肚里。

玉带糕

真不赖!乾隆爷下江南时尝了“王恒茂”糕点的四镶玉带糕,直夸“一品啊”,

从此赐名“一品玉带糕”。

这糕点有270年历史,是合肥市级非遗,逢年过节必吃,寓意“步步高升”。

原料讲究,糯米粉、核桃仁、青梅、桂花、麻油齐上阵,

用“四镶法”精制,黄核似金、绿梅如翡,四周白粉镶边像玉带。

制作工序三十多道,过筛、压制、熏蒸、切片,全靠老师傅手艺。

蒸完切薄片,咬一口软糯清甜,果仁香混着桂花味,甜而不腻,吃出家乡团圆味。

1988年还拿过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

这糕不只是吃食,是烔炀人的乡愁,是“一品”的荣耀,更是烟火气里的传承。

桂花酥糖

起源于唐代,北宋时因苏轼知徐州时其女苏姑抗洪投河的典故得名“苏糖”,

后谐音为“酥糖”,块状如城墙砖,传承至今。

巢湖柘皋的施永师傅,13岁随父学艺,40年坚持手工制作,

每块糖胚折叠24层象征节气,四块一组寓意四季,

裹着桂花香、芝麻香,咬下“咔嚓”一声,甜香漫开,恰似老合肥人说的“甜酥留麻香”。

这糖“香细甜松”,

屑子经八十孔筛子碾制,利口不沾;

骨子用麦芽糖拉压,松脆不粘牙。

春节时,家家必备,老人泡水喝润嗓,孩童抓着当零嘴。

如今虽有新口味,但老合肥人最认原味,那口“咽而即消爽”的古早味,

是刻进记忆里的年味密码。

这糖,不仅是美食,更是合肥人“甜而不腻,韧中有脆”的民风写照,

一口酥糖,半城烟火,半城香。

泥鳅挂面

得从朱元璋那疙瘩说起。

老朱打胜仗到肥东,火头军忘买菜,乡绅献计用泥鳅配挂面。

朱元璋一尝,直拍大腿:“这泥鳅配龙须面,鱼跃龙门好兆头!”

从此这道菜在江淮传开,成了合肥人春日餐桌的“王炸”,

“泥鳅拱春,挂面吸魂”,讲究的就是个鲜辣过瘾。

肥东泥鳅得选黑背的,三四月最肥,肚里籽多似“小金豆”。

挂面必用竹塘村手工货,老井水和面,十八道工序拉得细长筋道,下锅不糊汤,吸汁不软塌。

做法更讲“天人合一”:泥鳅先养盆里滴香油吐泥沙,

去头掐尾剖腹,热锅煸至焦黄,加蚕豆酱、黄酒去腥,再下挂面焖五分钟,

撒把葱花,辣得直冒汗却停不下筷,

“辣得嗦溜溜,鲜得直咂嘴”,配口酸梅汤,绝了!

如今这道菜成了“皖美好味道”文旅招牌,罍街面街48元一碗,分量足到两人管饱。

老合肥人年节婚宴必点,外地游客打卡必吃,连央视都来拍过专题片。

吴山贡鹅

原名“行密贡鹅”,始于唐末五代十国。

吴王杨行密南征北战,庐州百姓以本地散养皖西大白鹅配秘制卤料进贡,

他吃后直夸:“不敢忘本,这卤鹅堪称贡品!”

吴王墓如山,地遂名吴山,鹅亦得此名。

如今这道千年非遗美食,讲究“老鹅慢卤六小时”,鹅要养足八个月光景,

体重十三四斤最宜,二十余味中药香料熬出老汤,

文火慢煨至骨里透香,肉酥而不烂,咬一口鲜甜卤香直窜喉咙,真得味!

吴山人过事必摆贡鹅,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鹅头鹅翅鹅掌“三大件”象征福禄寿,

全鹅宴更是待客硬通货。

合肥麻饼

老合肥人喊它“得胜饼”,打元末张德胜水军充饥那会儿就烙下了魂儿。

这饼子圆如满月,蟹壳黄里透着边儿白,芝麻粒儿裹得匀实,

咬一口“咔嚓”脆响,内里南瓜泥混着糯米粉的甜糯就涌上来,

甜得清清爽爽,不带半点齁嗓子。

早年间,合肥人过春节、娶媳妇,总爱拎两筒麻饼串门,

红纸金字标着“刘东泰”,那是李鸿章献给慈禧的贡品,太后尝了直念叨“好七”!

如今,老手艺碰上新讲究,微微食品厂减了冰糖加了果仁,

年轻人爱吃的软乎口儿也有,可那股子芝麻香混着南瓜甜,还是老合肥的味儿。

食客搁下碗筷,抹抹嘴:“这合肥的小吃,吃的是啥?”

老板边擦桌子边笑:“吃的是逍遥津的风,包公祠的骨,江淮水不南不北的实在劲儿。”

“那最后一口该尝哪个?”

老板手指敲敲桌面:“小刀面是开场锣,吴山贡鹅是压轴戏。

可真正咂摸出味的,是明日清晨你肚里还惦着的那一口。”

巷口灯火通明,吃食的热气飘着,

比历史书本更懂这座城的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