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中方不要将安世问题闹大,同时放宽稀土出口限制。”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的视频会谈中,这句看似温和的喊话,实则暴露了欧洲在供应链博弈中的深层焦虑。
从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争夺到稀土出口管制,两场看似独立的经贸摩擦交织在一起,清晰揭示出一个现实:曾经掌握规则话语权的欧盟,如今已陷入“既依赖中国产能,又想维持霸权”的两难境地,而主动权早已悄然转向中方。
欧盟急于给安世事件“降温”,根源在于中国产能的“不可替代性”。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后,已将其70%到80%的封装测试产能迁至中国,东莞基地承担全球半数封测任务,每月产出60亿颗芯片,直接供应大众、宝马等欧洲车企。
当荷兰政府9月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中资股权、罢免中方高管时,中国商务部10月便祭出出口管制令,瞬间掐断安世全球供应链的“咽喉”。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随即发出预警:芯片库存仅能维持数周,部分生产线恐面临停产。这种“一招制敌”的效果,让欧盟不得不放下身段求对话——毕竟,欧洲车企年营收的三成依赖中国市场,断供代价远非政治表态所能承受。
而稀土管制引发的恐慌,更戳中了欧洲高端制造业的“命门”。中国掌控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而这类关键材料是欧洲绿色转型的核心——电动汽车电机、风力涡轮机等设备都离不开稀土永磁体。
二零二无五年10月中方收紧出口规则后,欧盟企业提交的2000多份申请仅半数获批,阿斯麦光刻机生产所需的特种稀土供应首当其冲。尽管欧盟启动“关键原材料法案”,计划在非洲开发替代来源,但评估显示完全摆脱对华依赖至少需要20到30年。这种“短期不可替代”的现实,让冯德莱恩“应对稀土威胁”的强硬表态沦为空谈。
值得警惕的是,欧盟的诉求存在明显的“双重标准”。荷兰动用《商品供应法》强行接管中资企业,被其美化为“维护供应链安全”;而中国依法实施出口管制,却被指责“破坏稳定”。安世中国早已用行动回应这种偏见:不仅宣布独立运营、保障产品质量,更明确表示荷兰总部的指令在华“不具备法律效力”。这种底气源于中国在产业链中的深度布局——从芯片封测到稀土加工,中方已构建起“产能+市场+技术”的三重优势,足以应对外部干预。
中方的立场始终清晰:谈判的前提是荷兰纠正错误措施。王文涛在会谈中强调,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希望欧盟发挥建设性作用。这绝非“将问题闹大”,而是对规则的捍卫——若放任“合法抢劫”式的干预,全球产业链将沦为地缘博弈的牺牲品。
欧盟的双重诉求,本质是想在不放弃遏制思维的前提下,继续享受中国发展红利。但安世与稀土的博弈已经证明,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当中国能自主保障产能、掌控关键材料时,欧盟若仍抱着“霸权惯性”不放,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供应链危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