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赏奴隶当工资?商朝老兵的话,惊掉我西周徒兵的下巴

现在的打工人谁没为工资犯过愁?养娃、房贷、日常开销,哪样都得花钱。但你知道吗?三千多年前,我在西周当徒兵那阵,虽说不用还

现在的打工人谁没为工资犯过愁?养娃、房贷、日常开销,哪样都得花钱。但你知道吗?

三千多年前,我在西周当徒兵那阵,虽说不用还房贷,可“薪资焦虑”一点不比现在少。

在战场上拼杀一整天,领的“工资”居然是几捆粟米加一把麻?就这,够养活村口盼我回家的老婆孩子和老娘吗?

别急,咱今天就以我这个西周老兵的视角,扒扒当年徒兵的“薪资内幕”。

一、西周徒兵的“薪资体系”:不按月发,看表现给

我叫姬石,是西周初年鲁国的一名徒兵。先跟大伙澄清下,徒兵可不是啥“战场炮灰”,咱是步兵主力,撑起军队半边天。

跟现在按月领固定工资不同,咱那会是“绩效导向”——工资多少,全看打仗战绩和平时训练表现。

刚入伍那阵,每天天不亮就跟着队正训练:举青铜戈练劈砍,扎马步练列阵,累得胳膊打颤、腰都直不起来。

月底算“薪”时,文书在竹片上刻了三石粟米,还递来一小捆麻。队正拍我后背鼓劲:“小子练得不错,好好干,打胜仗了给你分羊肉!”

我盯着竹片上的刻痕心里打小算盘:家里老娘和媳妇种着两亩薄田,收成勉强够糊口,加上这三石粟米,省着点吃,刚好能撑到下次发薪。

就是那捆麻让我犯嘀咕:这玩意儿能当饭吃?回家跟媳妇一说,她眼睛一亮:“能搓绳编麻袋,去集市换两个陶罐装粮食,值了!”

二、首战立功的“奖金惊喜”:半只羊换全家笑

第一次上战场是跟淮夷人打,那天刮着北风,旌旗猎猎作响,我攥着冰凉的青铜短戈,手心全是汗,手都忍不住发抖。

混乱中,一个淮夷兵举着戈朝我冲来,我闭着眼猛劈过去,居然把人砍倒了——这一幕刚好被队正瞅见,战后立马给我报了功。

发“战功奖”那天,我简直不敢信自己的眼:除了常规的三石粟米,居然多了半只肥羊和一块细麻布!

我扛着羊往家走,远远就看见儿子蹦着追过来,围着羊转圈圈;老娘站在门口,笑得皱纹都挤到了一起。媳妇当晚就用那块麻布,给儿子缝了件新衣裳。

三、战败的“薪资缩水”:一石半粟米的窘迫

不过咱这“打工路”也不是顺风顺水,薪资更不是旱涝保收。有次赶雨季行军,青铜戈受潮发钝,仗打得一塌糊涂。

月底领薪时,文书脸拉得老长,只给了一石半粟米:“仗都打输了,能给你口吃的就不错了,别挑三拣四!”

我攥着轻飘飘的粟米回家,心里直发沉。媳妇看我脸色不对,没多问,默默拿出家里仅存的红薯蒸了,递过一碗说:“先垫垫,下次咱再把军功挣回来!”

四、同乡的“顶级奖励”:一小块私田=铁饭碗

跟我一起入伍的同乡阿牛,运气比我好太多。有次国君外出狩猎遇袭,阿牛拼死救下了身边的一个小吏,这事传到了国君耳朵里。

国君一高兴,直接赏了他一小块“私田”!要知道在西周,土地可是最金贵的资产,有了这田,阿牛就算退伍,也能靠种地衣食无忧。

我凑过去羡慕地说:“你这奖励也太顶了,顶我干大半年的薪水了!”

阿牛挠挠头憨笑:“咱这行就这样,拿命换饭吃,赏罚倒是真分明。”

后来我才知道,咱这薪资制度早有规矩,《周礼》里就写着:徒兵服役期间,“家无余财者,官给粟米,岁三石”——这算是基本保障。

至于表现好的能领“职田”,就跟现在公司给优秀员工发“绩效奖金”一个意思,只不过那会发的是土地罢了。

有次跟营里的老兵闲聊,他说商朝更狠,打大胜仗了,还会赏奴隶当“工资”呢!

我听得直咋舌,心想还是西周好,领粟米虽然普通,但踏实安稳,不用操心管奴隶的事。

五、五年退伍的“养老金”:五石粟米+青铜刀

在营里干了五年,我大小仗打了十几场,攒下不少粟米,还凭着几次战功,领了半亩职田——也算没白拼命。

退伍那天,文书结算薪资时,我又惊了:除了常规结算,还多给了五石粟米和一把崭新的青铜刀!

我把青铜刀挂在堂屋墙上,摸着儿子的头说:“这是爹拼了五年挣来的‘养老金’,以后咱好好种地,再也不用上战场拼命了。”

现在的打工人总说压力大、内卷狠,可回头看看三千多年前的我们——

没有固定薪水,没有社保医保,上战场就得把脑袋系在腰上,可即便如此,为了家人,咱也得咬牙扛着。

历史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制度,而是每个“打工人”为了生活的拼尽全力。

你觉得西周徒兵这“工资”水平够养家吗?要是让你穿越回去当徒兵,你能扛住这份“高压工作”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