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又一家自动驾驶公司停摆!毫末智行倒下,行业正式洗牌?

2025 年 11 月 22 日,行业再次传来令人唏嘘的消息——毫末智行,这家曾被誉为“中国智能驾驶量产先锋”的明星企业

2025 年 11 月 22 日,行业再次传来令人唏嘘的消息——毫末智行,这家曾被誉为“中国智能驾驶量产先锋”的明星企业,突然向全体员工发出通知:从 11 月 24 日起,无需再到岗上班。

没有正式公告,没有明确赔偿,这家六年前雄心勃勃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似乎在一夜之间走到了停摆边缘。

在中国自动驾驶行业,这不是第一家,也肯定不是最后一家。但毫末智行的倒下,足够令人震撼。

因为它曾经是离成功最近的一批人。

01|从“长城亲儿子”到停摆:毫末智行为何走到这一步?

毫末智行并非普通创业公司,它的背景极其豪华:

长城汽车控股

高瓴、高通投资

全栈自研 HPilot

超 20 款车型量产,装车量超十万

在 2021 年—2022 年,它一度被认为可能成为“中国版 Mobileye”,甚至是未来可独立上市的自动驾驶独角兽。

但问题也在 2022 年之后集中爆发。

● 城市 NOH 跳票,核心能力未能验证

原计划 2022 年落地 10 城,2023 年扩展到 100 城。结果——迟迟未能真正量产。

在智能驾驶行业,不能按时兑现,就是失去信任。

● 技术路线选择偏难路径

毫末选择高通 Snapdragon Ride 平台,被行业认为“先进但难搞”。研发周期长,bug 多,导致落地节奏被拖慢。

而竞争对手——小鹏特斯拉——在疯狂迭代。

时间差,就是智能驾驶行业最致命的敌人。

● 母公司长城战略转向

长城自 2023 年起逐步收缩投入,整个品牌进入深度调整期。

当大树不给养分,孵化出的独角兽,很难再跑得远。

02|自动驾驶从“讲故事时代”进入“算账时代”

毫末智行的停摆不是偶然,它是行业趋势的缩影。

2020—2023 年,资本热捧、车企疯狂内卷,智能驾驶是最贵的战场。动不动几十亿融资、上千人团队,全都奔着 L4 去。

但 2024 年之后,一切都变了。

● 第一,智能驾驶从“创新”变成“成本”

车企的态度变了:能不能打动消费者?能不能降成本?能不能快速量产?

花三年做一个极限 demo 的时代结束了。

● 第二,用户不再为技术买单,只为体验买单

高速 NOA、城市 NOA、大模型辅助驾驶……越来越多品牌能做到“好用”,差异化变小。

于是车企开始问:我为什么要养老一个千人团队?

● 第三,行业开始进入“供应商时代”

不再追求自研一切,而是像采购灯组、采购座椅一样采购智驾:

轻舟智航:给多家车企供货

毫末智行没坚持住

拓疆、纵目等供应商加速上位

连小鹏的 XNGP 也开始对外开放

智能驾驶,正在从“卖梦想”回到“卖产品”。

03|毫末智行为什么倒下?更因为“时代变了”

毫末的失败不是技术失败,而是商业失败。

如果是在 2020 年、2021 年,毫末依旧可能靠补贴、靠资本继续撑几年。

但 2025 年的智能驾驶行业,已经完全不同:

① 车企不再愿意砸几百亿搞自研

除了华为、小鹏、特斯拉这种极少数玩家,其他品牌开始清醒:

“买比造更划算。”

② 能量产比能研发更重要

毫末的问题就在于——研发很强,工程落地弱。

而新一代供应商则是:工程能力强、部署速度快、成本更低。

③ 资本退出,行业开始洗牌

自动驾驶从“明星赛道”变成“负担赛道”。融资难,车企难,行业自然收缩。

04|毫末之后,会是更多吗?

答案是:一定会。

从 2024 年到 2025 年,中国已经倒下或裁员的自动驾驶公司不下 10 家,包括:

主攻 Robotaxi 的

做高阶辅助驾驶的

做无人配送车的

做自动泊车的

智能驾驶行业全面进入“供应商化”阶段:

车企买方案,供应商拼价格,最终只有 3~5 家能活下来。

毫末智行只是这场变革中的第一个大公司。

05|写在最后:这是一个残酷但正确的时代

毫末智行的故事告诉我们:

自动驾驶行业最缺的,不是技术,而是 商业模式。

自研不是万能的,烧钱不是长久的,只有能量产、能稳定、能低成本、能持续迭代的,才能活到未来。

智能驾驶的 2025 年,真正的主角不再是“独角兽们”,而是那些默默做方案、做工程、做落地的供应商。

这不是退步,而是行业从“狂热”走向“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