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主动放弃国籍投奔以色列!5800印度人将跨国迁徙,只因流犹太的血

当数万以色列人正从炮火连天的北部边境仓皇撤离时,却有另一群人,正收拾行囊,准备逆行奔赴这片危险之地。 以色列政府正式按下
当数万以色列人正从炮火连天的北部边境仓皇撤离时,却有另一群人,正收拾行囊,准备逆行奔赴这片危险之地。 以色列政府正式按下了启动键,批准了一项宏大的跨国移民计划:

在未来几年内,从印度东北部的米佐拉姆邦和曼尼普尔邦,分批接回共计5800名“贝内·梅纳什”社区的成员。 这些人将放弃他们土生土长的家园与国籍,跨越山海,前往他们心中的“应许之地”。 这趟看似回归故土的旅程,终点却被设定在了以色列最敏感、最危险的区域之一——与黎巴嫩接壤、冲突不断的加利利地区。

一个简单的问题摆在所有人面前: 这群黄皮肤、黑头发的亚洲面孔,究竟为何要在一个国家本地居民都在逃离的时刻,一头扎进冲突的最前线? 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坚信自己体内流淌着2700年前以色列“失落支派”的血液吗?

梦想的终点,为何是冲突前线?“贝内·梅纳什”意为“玛拿西之子”,他们坚信自己是《圣经》中记载的以色列十二支派之一——玛拿西支派的后裔。 根据他们代代相传的口头史诗,他们的祖先在公元前722年,北国以色列被亚述帝国攻陷后,开始了漫长的流亡。

他们一路向东,穿越波斯、阿富汗,最终在中国境内短暂停留后,定居在了如今印度与缅甸交界的深山之中。 尽管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的外貌已与当地人无异,但许多古老的犹太习俗却被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

他们遵循阴历,恪守安息日,不吃猪肉,保留着割礼的传统,甚至在古老的歌谣中传唱着关于穿越红海、回归锡安的故事。 这份深植于血脉的身份认同,在2005年得到了以色列塞法迪派首席拉比的正式承认,为他们的“回归”之路扫清了最后的宗教障碍。

对于贝内·梅纳什社区的许多人来说,移民以色列是他们世代的夙愿,是实现千年梦想的终极归宿。 然而,梦想照进现实,却带着一丝冰冷的残酷。 以色列政府为他们规划的家园,并非繁华安逸的特拉维夫,而是饱受战火摧残的北部加利利地区。

自2023年10月以来,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的武装冲突持续升级,火箭弹和无人机袭击成为家常便饭。 这导致加利利地区的诺夫哈加利勒等城镇超过数万居民流离失所,大量社区沦为空城,经济活动几近停滞。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批准这项移民计划时直言不讳,此举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北部”。 这句简短的话语,揭示了这场移民行动最直接、最现实的动机:国家安全。 加利利地区不仅是以色列重要的农业基地,其境内的加利利湖更是国家应急水库和北部主要水源,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一个人口空心化的边境,在地面冲突中是极其脆弱的。 因此,这5800名满怀信仰的印度移民,在以色列的国家战略棋盘上,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角色——“人口屏障”。 他们将被用来填充因战争而出现的人口真空,用血肉之躯在边境线上构筑一道新的“人墙”,以巩固以色列对这片战略要地的实际控制。

这并非什么新鲜事,而是以色列建国以来反复运用的“以人口换安全”的国家治理策略的延续。 从1950年代的也门犹太人,到1980年代的埃塞俄比亚“黑色犹太人”,相似的剧本一再上演。

一笔“移民账”背后的国家焦虑将移民安置在冲突前线,仅仅是这盘大棋的其中一步。 将视线从边境拉远,审视整个以色列,我们会发现这场移民行动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国家焦虑——人口结构危机。

截至2024年底,以色列1010万的总人口中,犹太人约为770万,占比76.9%。 而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口已达约550万。 更让以色列战略规划者感到不安的是人口增长率的差异。 2024年,以色列新生儿中有24%来自阿拉伯裔母亲,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阿拉伯裔在总人口中21%的占比。

犹太人口比例的持续下降,正从根基上动摇着“犹太国家”这一立国之本。 雪上加霜的是,以色列正面临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出走潮”。 官方数据显示,仅2024年,就有创纪录的82700名以色列公民离开本土,净流失人口高达58900人。

这些人中,不乏前往德国、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寻求安稳生活的高学历年轻人才。 一边是核心族群比例下降,另一边是本国精英不断外流。 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从外部寻找并引入任何与犹太身份沾边的人口,就成了以色列维持国家特性的必然选择。

贝内·梅纳什社区的出现,恰逢其时。 他们强烈的犹太身份认同、回归“故土”的迫切愿望,以及愿意被安置在任何指定地点的“顺从”,使他们成为了最理想的“人口补充剂”。 至于他们的血统是否真的能追溯到2700年前的玛拿西,对于务实的以色列政府而言,或许并不那么重要。

拉比的宗教承认,更像是一张发放国籍的“通行证”,一个筛选忠诚度的筛子。 只要你认同自己是犹太人,并愿意为这个国家承担风险,那么你就是“失落的弟兄”。 这场跨国迁徙,与其说是基于血缘的召唤,不如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人口置换”。 当一部分以色列人因恐惧而逃离家园时,政府选择的不是不惜一切代价改善安全环境让他们回归,而是引入另一群“没得选”的外部移民来填补空缺。

政府为此计划在2026年底前投入2700万美元,用于首批1200人的语言培训、就业、住房等安置工作。 这笔钱,与其说是人道主义援助,不如说是一笔投资,一笔投资在国家安全和人口战略上的“国防预算”。

更有意思的是,这项移民计划获批的同一天,2025年11月23日,内塔尼亚胡正在耶路撒冷会见来访的印度商务部长戈亚尔,双方磋商的重点是自由贸易协定以及宏大的“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项目。 这绝非巧合。

以色列是印度第四大军事硬件供应商,两国在农业科技、网络安全等领域合作紧密。 接收贝内·梅纳什移民,无疑是以色列向印度释放的一个强烈友好信号,为两国纯粹的利益合作注入了文化与情感的“黏合剂”。

这使得以色列能更好地融入以美、欧、印为核心的经济走廊构想,而印度也乐见其成,借此深化与中东技术强国的战略捆绑。 参考资料: 以色列:将大量引入印度人 2025-11-24 21:35·红星新闻

评论列表

my god
my god 6
2025-11-27 19:42
炮灰!谁不要!
向你的人
向你的人 1
2025-11-27 18:41
靠,奔向文明。强大。改变人生。不说改变后代。这辈都改变了。不跑才怪。在贫瘠地方卷死默默耗尽吗。图啥呢。信仰么就。[捂脸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