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防美干涉,大国制天权的倚仗何在?
系列预言故事连载
二〇二X年 T岛回归
第十四回 密室定策9
接前回。话说国安密会,海军司令说到制天权,大家的心情突然紧张起来,探寻的眼光望向“天军”首长。只见军事航天部队首长沉稳地接过话筒,深邃的目光扫过全场,无形的威压感在密室内弥漫。他身后的全息沙盘同步亮起,浩瀚的宇宙深空背景上,地球悬浮其中,环绕其运行的各种卫星轨道清晰可见,几处关键节点闪烁着醒目的光芒。
“主席、诸位同志,”首长声音洪亮,带着一种掌控星辰大海的自信,“作为解放军的战略性独立兵种,军事航天部队已成功完成从战略支援部队向主战部队的转型。”他抬手轻点沙盘,代表各类装备的图标瞬间点亮:
“我们装备了先进的反卫星武器系统、空天打击平台、太空监测雷达、大规模卫星星座及测控系统、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等核心力量。这些装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高度智能化的指挥控制系统形成紧密协同,构建起覆盖太空、临近空间直至大气层的立体化、全域化作战体系!”
他稍作停顿,让这宏大的图景深入人心,继续道:“这一转型,是根本性的职能转变:
从任务属性看: 已从传统的卫星发射、测控、导航等支援保障任务,转向‘主战、决战’的核心力量;
从能力维度看: 已从执行单一任务,转向具备‘多任务综合’执行能力;
从作战理念看: 已从‘被动防御’转向‘攻防一体,以攻促防’。
这一转变不仅深刻体现在组织架构和条令条例上,更已融入装备研发、列装和实战化训练的血脉之中。”首长目光锐利,“例如,在2024年与火箭军进行的‘天剑’联合训练中,首次将‘敌卫星过顶侦察’作为核心特情进行处置,并成功实施了模拟反制行动。这充分表明,我们已具备主动太空战能力,绝非纸上谈兵!”
“进攻性装备:锋芒半露!”司令娓娓道来开始介绍。
反卫星武器: 沙盘上,一枚造型凌厉的导弹模型从地面升起,划破天际,直刺高轨。“‘动能-3’反卫星导弹是我们的王牌之一!其射程高达3.6万公里,能有效覆盖地球同步轨道目标;末端速度惊人,可达27马赫;采用最直接的动能撞击方式,确保彻底摧毁;更具备多弹头选择能力,应对多目标或增强突防。”画面切换,几束高能激光聚焦于一颗模拟卫星。“‘沉默猎手’等大功率激光炮为代表的定向能武器也已形成实战能力,可执行致盲、损毁低轨卫星等任务,还有更厉害的东西,在开发之中!”火箭军首长一脸意味深长。接着介绍。

空天打击平台: 沙盘视角拉近,一架流线型、极具未来感的飞行器模型出现。“‘鸣镝22’空天战机,采用组合动力,可实现7马赫超高声速巡航,具备快速全球到达和空天往返能力。”接着,一个长航时、在高空近乎悬停的无人机模型显现。“‘九天’临近空间长航时无人机,能在3万米以上的临近空间持续巡航48小时,如同不落的‘太空哨兵’;可携带6枚小型化空天导弹,其作战高度和灵活性,能有效突破米军‘标准-3’等海基反导导弹的拦截范围。”首长语气坚定,“在这一领域,我们已稳居世界最前列!”
“防御性装备:固若金汤!”司令说话声音逐渐高了起来。
他给大家讲解太空监测预警设施: 沙盘上出现巨大的雷达天线阵列和地面站模型。“超远程太空监测雷达预警站,探测距离超过5000公里,具备反隐身和弹道导弹预警能力,可同时跟踪数百个高速目标,为防御系统提供超过10分钟的宝贵预警时间。”
卫星防护方面: 几颗卫星模型开始灵活机动。“卫星自主机动规避系统,通过高效离子推进器和先进的AI避碰算法,能在威胁预警后实现分钟级的自主规避机动,大幅提升生存能力。”
在轨维护方面: 一个精巧的“太空机械手”模型靠近卫星。“在轨维护技术取得突破,可对在轨卫星进行燃料加注、部件修复或更换,显著延长航天器寿命,提升太空资产韧性,形成对敌方‘软杀伤’的干扰、捕获企图或‘硬杀伤’后效的有力反制。”首长环视众人,“与米方相比,我们在太空防御领域,不落下风。”司令情绪更为高涨。
“说到支援性装备:更是如虎添翼!”
太空态势感知: 沙盘海洋上,一艘装备大型雷达的舰船模型浮现。“‘瞭望-1号’太空跟踪测量船,搭载大型主动相控阵雷达和光电复合探测阵列,具备强大的海上机动部署能力,能在全球大洋上实时监控高轨卫星动态,精确跟踪弹道导弹和航天器发射,为军事航天部队提供不可或缺的全球太空态势感知能力。”
量子通信: 沙盘上,连接地面、卫星、节点的蓝色量子密钥流如神经网络般闪烁。“量子通信网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实现300公里级城际量子密钥分发全连接网络,密钥生成保真度超过99.9%;星地量子通信距离突破1.29万公里,为军事航天部队乃至全军提供理论上绝对安全、无法破译的战略级指挥控制链路!正所谓‘谋成于密而败于泄’,量子通信正是守护我们最高机密的坚盾!”
快速响应发射: 一枚快如闪电的火箭模型垂直升空。“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具备快速进入、快速发射、快速组网的核心优势。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2吨,可快速补充受损卫星或部署新星座,极大提升了军事航天部队在战时维持和增强太空资产的快速响应与弹性部署能力。”
“所有这些装备,”首长的手在全息沙盘上划过一道弧线,连接起侦察、预警、打击、评估等各个环节,“并非简单堆砌,而是通过高速数据链和智能指挥控制系统,形成了高度协同的‘侦察-预警-打击-评估’作战闭环!这种协同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已内化为战略层面的体系优势,构建起覆盖太空、临近空间和大气层的立体作战网络!”司令开始如数家珍地介绍空天地一体化作战网络。
侦察与预警协同: “在侦察与预警环节,军事航天部队的卫星群与地基/海基超远程雷达监测预警站,共同编织了一张‘天基+地基’的双层感知巨网。”沙盘上模拟出雷达波束与卫星扫描线交织覆盖全球的场景。“这种协同使我们能够实时、精确掌握全球太空态势,为各军兵种提供关键情报支援。例如,‘玄鸟’量子雷达在450公里外成功锁定F-22隐身战机的数据,可瞬间通过数据链传送给正在巡逻的歼-16D电子战机,形成迅捷无比的‘发现-锁定-打击’反应链!”

打击与评估协同: 沙盘上,反卫星导弹升空、空天战机俯冲、地面导弹发射的画面联动演示。“在打击与评估环节,军事航天部队的进攻性装备与空天军、火箭军形成了强大的‘天基+空基+地基’联合打击体系。反卫星武器系统负责摧毁或瘫痪敌方关键的太空资产,夺取制天权;而空军的先进战机则可搭载空射型高超音速导弹执行对地/海高价值目标的精确打击;火箭军的反导系统则构筑起坚实的国土防空反导屏障,负责拦截敌方可能的报复性导弹袭击。”首长特别提到,“在最近的‘天盾’火箭军实弹测试中,模拟饱和攻击的16枚东风系列弹道导弹齐射,不仅检验了火箭军自身的反导能力,更为军事航天部队的双波段雷达系统提供了极佳的实战化抗饱和攻击测试环境,双方的数据融合与协同拦截验证达到了预期目标!”
指挥与控制协同: 代表量子通信的蓝色光流在沙盘上格外醒目。“在指挥与控制环节,军事航天部队的量子通信网络与其他军兵种的通信系统,共同构成了‘安全+高效’的双层保障体系。量子通信网络确保了核心指挥链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绝对安全性与抗干扰性;而传统通信系统则提供了更广泛的覆盖范围和更高的数据传输效率。”沙盘聚焦到一架六代机模型,其周围环绕着数架无人僚机。“这种协同确保了在最高烈度的对抗中,各作战单元间信息传递的畅通无阻。例如,第六代战机作为空战集群的核心节点,通过量子加密数据链与忠诚僚机群实时共享战场态势、分配目标、协同攻击,形成高效的‘有人-无人协同’作战模式,极大提升了整体作战效能。”
“未来规划,迈向深空!” 首长的声音充满使命感,全息沙盘上浮现出宏伟的太空基建构想图。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申明:本故事纯属虚构,类似科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