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停战谈判时,美国派出了5名谈判高手,我方正不知该派谁去谈判时,毛主席直接点名一人,并且说:吵架他可从来没吃过亏! 这个他就是乔冠华,而毛主席说的“吵架”,也不是咱们普通人理解的街头骂街。这是一种智慧,一种在唇枪舌剑中坚守原则、寸土不让的本事。他看中的,是乔冠华那颗反应极快、逻辑极严密的脑袋,和他那股子面对强权不卑不亢的文人风骨。 就这样,乔冠华临危受命,但他并不是台前的主角。我方的谈判策略,是分了三条线的。 第一线,是直接坐在谈判桌前的代表,首席代表是朝鲜人民军的南日大将,配上咱们志愿军的邓华将军和解方将军。他们是“武将”,负责在台面上摆立场、讲原则。 第二线,就是以乔冠华为核心的参谋班子。他们躲在幕后,研究美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然后迅速制定出应对策略,写成稿子,递给前方的代表。说白了,乔冠华就是那个藏在背后的“最强大脑”。 第三线,则是坐镇平壤、总揽全局的李克农。他负责直接与北京的毛主席、周总理联系,把握整个谈判的大方向。 这个团队组合,堪称绝配。武将在前冲锋陷阵,文官在后运筹帷幄。 谈判一开始,双方就在军事分界线问题上卡住了。我们主张以“三八线”为界,恢复战前状态,合情合理。可美国人仗着自己有海空优势,狮子大开口,要求把分界线划到我们阵地的后方,想白白捞走一万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简直是痴人说梦!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还想在谈判桌上用嘴皮子抢? 面对美方的蛮横,我方代表据理力争。可美国人玩起了无赖战术——你说你的,我不接茬,就那么干坐着。乔伊中将一会儿双手托腮,一会儿玩弄铅笔,就是不说话。 有一次,会场陷入了长达2小时11分钟的沉默。 连空气都快凝固了,双方谁也不先开口。我方代表团的同志有点坐不住了,悄悄给后方的李克农递纸条请示。李克农的回应也绝了,就三个字:“坐下去!” 这比的,就是耐心和意志。最后,还是美国人先绷不住了,草草宣布休会。 第二天,轮到我方主持。南日大将宣布开会,等美国人坐定,他马上又宣布:“休会!” 整个过程,只用了25秒。 这下轮到美国人傻眼了,他们这才意识到,对面的这帮中国人,不好对付。 这种心理上的较量,背后都有乔冠华的影子。他深知,对付傲慢的对手,你比他更有底气,更能耗,他就得先低头。 嘴上说不过,美国人就想在战场上找回面子。他们公然叫嚣:“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 随即发动了夏秋季攻势。 这恰恰落入了毛主席的预判之中:谈要耐心,打要坚决。你打你的,我谈我的,边打边谈,用战场上的胜利来给谈判增加筹码。 结果呢?美军在夏秋季攻势中伤亡了15.7万余人,啥便宜也没占到,只好灰溜溜地又回到谈判桌前。1951年11月27日,联军方面终于服软,同意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 然而,这只是开始。更艰难的拉锯战,是在战俘问题上。 根据《日内瓦公约》,战后应全部遣返战俘。可美国人抓着我方被俘人员比他们多这一点,大做文章,提出了所谓的“自愿遣返”。说白了,就是想扣下我们的人,送到台湾去,在政治上恶心我们。 为了这个原则问题,谈判又拖了一年多。期间,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每一次战场上的胜利,比如著名的上甘岭战役,都像一记重拳,狠狠地砸在美国谈判代表的脸上,让他们在谈判桌上更加理亏。 乔冠华和他的团队,就在这样打谈结合的节奏中,抽丝剥茧,一点点瓦解对方的心理防线。他起草的文件,措辞严谨,逻辑缜密,既有原则的坚定,又有策略的灵活,常常让美方代表哑口无言。 他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战士,只不过他的战场,是在那几平米的谈判帐篷里;他的武器,是思想和语言。 最终,在战场和谈判桌的双重压力下,美国人耗不起了。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终于在板门店签订。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后来在回忆录中写下那句著名的话:“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而乔冠华,这位毛主席口中“吵架没输过”的外交奇才,也在这场长达747天的“文斗”中,为新中国赢得了尊严。他用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的强大,体现在战场上将士的勇猛,也体现在谈判桌上外交官的智慧。面对强权,我们不仅要有敢于亮剑的勇气,更要有善于辩论的底气。 。
抗美援朝停战谈判时,美国派出了5名谈判高手,我方正不知该派谁去谈判时,毛主席直接
趣史小研究
2025-09-25 14:39:51
0
阅读:44
梦想的翅膀
教员真正的能力是用人,把中国的人才用到了极致,让中国人真正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