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王明建在毕业前夕,突然被两个神秘军人带走,整整30年都没有消息,30

趣史小研究 2025-09-25 14:39:51

1956年,王明建在毕业前夕,突然被两个神秘军人带走,整整30年都没有消息,30年后回到家,大家才知道他去干了什么,不是突然遇害,也不是抛弃家人去享受生活,而是将自己的时间奉献给了国家。 王明建到底去哪儿了?他上了一辆一路向西的绿皮卡车,目的地,是当时中国最神秘、最荒凉的地方之一——大西北戈壁。 到了地方他才知道,他加入了一个当时全世界都没几个人知道的伟大计划——研制中国自己的原子弹。 大家想想那是什么年代?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际上,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都有核武器,动不动就拿这个来威胁我们。当时苏联还算“老大哥”,派了些专家来帮忙,但核心技术藏着掖着,后来关系一僵,专家全撤了,图纸也带走了。 这就好比人家给了你一张顶级菜肴的菜单,却把厨房给锁了,连米都不给你一粒。咱们的科学家愣是凭着记忆和不完整的资料,把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搞了出来。但光有设计图不行啊,造原子弹得有原料——铀。 从哪里找铀?怎么从矿石里把那点可怜的、含量只有千分之几的铀给提炼出来?这就是王明建的任务。他是学矿冶的,这事儿,舍他其谁! 于是,一场在荒无人烟之地进行的“炼金术”开始了。王明建被任命为广东一个深山里水冶厂的厂长兼技术负责人,任务简单粗暴:半年内,拿出造原子弹用的原料“重铀酸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黄饼”。 这可不是在实验室里做做实验那么简单,这是在用命去赌。当时条件差到什么地步?没有先进设备,连个像样的防护服都没有。而他们要面对的,是带有强核辐射的爆炸风险。 王明建后来回忆,有一次实验,机器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声,这是爆炸的前兆。同事一把将还在记录数据的他拖出实验室,他嘴里还念叨着:“数据还没记完呢!”话音刚落,身后就是一声巨响,实验室被炸得面目全非。 第二次,警报又响了。这一次,为了拿到最关键的数据,王明建豁出去了,死活不肯走。他硬是顶着巨大的风险,记录下了完整的数据变化过程,也正是这次的数据,让他找到了问题关键。但他自己,却被爆炸波及,全身大面积烧伤,还受到了严重辐射,在医院里昏迷了很久才抢救回来。 身体上的伤痛可以忍,心里的煎熬却更磨人。就在研究最紧张的时候,一封家里的电报辗转送到他手上,上面写着:奶奶病危,速归。 王明建是奶奶一手带大的,感情极深。可他看着眼前进行到一半的实验,一边是国家大义,一边是骨肉亲情,怎么选?后来他对着镜头说:“很多时候,忠孝不能两全。”他最终没有回去。当第二封电报传来奶奶去世的噩耗时,这个硬汉子,只能朝着家乡的方向,重重地磕了几个头,然后擦干眼泪,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正是凭着这股子拼命三郎的精神,王明建和他的团队,摆脱了苏联专家的老路子,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简易炼铀法”。这种方法,说白了就是用最“土”的办法,干出了最尖端的事,不仅安全,效率还高,成本极低,完美解决了我国原子弹“没米下锅”的难题。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罗布泊一声巨响,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世界都为之震动。 当这个消息传来,王明建和所有隐姓埋名的战友们,这些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戈壁滩上的人,流下了滚烫的泪水。他们的付出,值了! 原子弹成功了,但王明建的故事还没结束。他的保密级别依然很高,不能回家。他选择留下来,继续为国家的核事业奋斗,培养新一代的科研人才。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第三代核武器的研究,背后都有他默默付出的身影。 一晃30年过去,当年的毛头小伙,已经两鬓斑白。他终于获准回家探亲。可家乡对他来说,早已物是人非。父母老了,村里人看他的眼神,充满了不解和疏远。面对那些“蹲大牢”、“忘恩负负义”的闲言碎语,他一个字都不能解释,只能报以沉默的微笑。 直到2014年,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他的事迹随着档案解密,才被公之于众。家乡的人们,当年那些说闲话的邻居,全都惊掉了下巴。原来,这个不声不响的老人,是为国家造“大家伙”的大英雄! 有人问他,隐姓埋名这么多年,受了这么多委屈,后不后悔? 这位80多岁的老人摆摆手,眼神清澈而坚定:“只要祖国和人民有需要,我无上光荣!” 2020年7月7日,王明建老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7岁。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0 阅读:158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