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开的第五代隐身舰载机的电磁弹射,是由福*号航母上的*35型战斗机完成的。 2025年9月22日,中国海军福建舰的甲板上发生了一件改写世界航母发展历史的大事。在320米长的平直通长飞行甲板上,歼-35隐身舰载机在电磁弹射器的助推下,仅用几秒就从静止加速到起飞速度,直冲云霄。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开的第五代隐身舰载机电磁弹射,而完成这一壮举的,正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福建舰和歼-35战斗机。 福建舰作为我国第三艘航母,满载排水量达到8万余吨,甲板上布置了三条长度达百米的电磁弹射轨道,两条在船头,一条在腰部,还有四条电磁阻拦索。 这样的配置让它能搭载70-80架各类舰载机,其中就包括歼-35隐形战斗机和歼-15T重型战斗机。光看这些数字可能没什么感觉,但对比一下就知道厉害在哪里了。 以前的航母用蒸汽弹射,能量转化率只有6%,要是每分钟弹射2架飞机,16分钟就会因为蒸汽压力不够停下来,还得消耗航母锅炉20%的蒸汽,让航母跑起来都费劲。 而电磁弹射就像智能电熨斗,能量转化率高达60%,不仅劲儿大,还特别灵活,终端速度能在50节到200节之间随便调,不管是重型战斗机还是轻型无人机,都能轻松弹射升空。 美国其实早就搞电磁弹射了,他们的福特号航母用的就是这个技术,但问题一直不断。根据美国国会的报告,福特号的电磁弹射平均每2000次就会出故障,远远没达到设计的4166次标准。 更麻烦的是,他们第二艘肯尼迪号航母下水七年了,到现在还没海试,估计要推迟到2027年才能交付。 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一方面是他们用的"中压交流"技术路线本身就容易出问题,另一方面还爆出了造船厂焊接质量不过关的丑闻,导致航母存在结构强度不足和核安全风险。 咱们福建舰用的可是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是马伟明院士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电磁弹射技术。 这种技术优势在实际使用中特别明显,电磁弹射不用像蒸汽弹射那样提前预热,启动速度快,单架次弹射间隔只要45秒,每天能弹射的飞机数量比蒸汽弹射多50%。 而且操作起来也简单,需要的人手减少了30%,机械结构简单,故障少,还避免了蒸汽弹射那种高温高压的危险环境。 可能有人会问,电磁弹射到底是怎么把飞机推上天的?其实原理跟磁悬浮列车有点像,靠的是直线电机产生的电磁力。 简单说就是,轨道上有一系列线圈,飞机下面的滑块上也有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力,推着滑块带着飞机往前跑。 这个过程需要巨大的能量,峰值功率超过100兆瓦,所以得有专门的储能系统。 福建舰用的中压直流加超级电容储能的综合电力系统,比福特号的中压交流加飞轮储能更先进,这也是咱们能一次试验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 从我国航母发展来看,这一步跨越可不小。辽宁舰和山东舰用的还是滑跃起飞,就像飞机在斜坡上加速,限制很多,飞机不能满油满弹起飞,每天能出动的飞机数量也有限。 而福建舰用上电磁弹射后,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歼-35作为第五代隐身舰载机,能在电磁弹射的帮助下满油满弹起飞,攻击半径达到1000公里。 再配上空警-600预警机,能看得更远,指挥更灵,整个航母编队的战斗力一下子就提上来了。而且电磁弹射还能弹射各种无人机,比如攻击-11无人机,让航母的作战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福建舰上还有个厉害之处,就是它的雷达系统。舰岛上总共装了32面有源相控阵雷达,有S波段、X波段等多种波段,构成了一个八面体的雷达阵群,理论上能实现360度"零死角"监控,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更重要的是,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是完全自主研发的,从设计到建造,没有依赖任何国外技术。这一点特别关键,意味着咱们掌握了核心技术,不会被别人卡脖子。 而美国虽然起步早,但他们的电磁弹射系统问题不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技术路线选择有问题,再加上制造工艺不过关,比如之前曝光的劣质焊接问题,导致航母存在结构强度不足和核安全风险。 电磁弹射不仅好用,还特别省人力。蒸汽弹射需要一大帮人围着忙活,又要烧蒸汽,又要维护管道,又脏又累还危险。 电磁弹射就不一样了,结构简单,可动部件少,操纵人数减少了30%,维护起来也方便,故障率低很多。这对于提高航母的持续作战能力太重要了,不用因为设备故障或者人员疲劳而影响战斗力。 总的来说,福建舰上歼-35完成首次电磁弹射,绝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军事训练,这是我国航母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也是人类航母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意味着我国已经掌握了最先进的航母舰载机弹射技术,能够让最先进的隐身舰载机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这不仅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也让我国在维护海洋权益、保障国家利益方面有了更坚实的底气。
在“福建”号航母成为世界首次使用电磁弹射器完成五代机弹射后,外国军迷貌似眼神都变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