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91团被美军包围,在制定突围方案时,团长建议向南突围。众人一愣

熹然说历史 2025-08-29 00:18:36

1951年,志愿军91团被美军包围,在制定突围方案时,团长建议向南突围。众人一愣:“团长,我军的主力在北边,为何向南突围?” 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战斗中,李长林带领全团官兵执行穿插迂回任务。为了保证绝对安全,李长林命令部队昼伏夜出,并执行严格的无线电静默制度。这支来自四川渠县的老团长李长林带领的部队,在战场上可算得上是一把好手。但打仗这事儿,有时候太猛了也不是好事。可是正如一枚硬币都有正反两面,危险同时向全团靠近,因为李长林的部队速度实在太快了,将兄弟部队远远抛在了身后,形成了孤军深入之势。这下子,91团就像一根扎进敌人心脏的钢针,四周全是敌人。 更要命的是,“在发电报,什么?还联系不上?”在军指挥所里,12军军长正在坐立不安地来回踱着步。通讯断了,后方不知道前方什么情况,前方也不知道后方什么动静。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师侦察科副科长枫亭带着坏消息赶来了。 看了参谋长的信和枫亭简要介绍的敌情,就连这位身经百战的战将也不禁后背发凉——第91团穿插过来的有1营、2营、炮营等,共一千余人,而仅下珍富里周围就有三万敌军。敌人还在源源不断地涌来,我军主力正在北撤,91团已经深陷绝境,孤悬敌后。 一千人对三万人,这仗还怎么打?此时,李长林才知道,91团已经打到了北纬三十七度线,深入敌后100多公里了,而且附近全是装备精良,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危险迫在眉睫,现场气氛异常紧张。 团长李长林、政委张士诚、副政委孙坚、参谋长刘玉声,以及师侦察科副科长枫亭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的焦点就是突围路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说应该往北走,毕竟志愿军主力在那边。 可就在这时候,李长林说了句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话:“我不同意这个方案,我们应该向南继续进攻。”李长林在分析了地形和敌情后,突然拍了一下桌子,掷地有声说道。 “什么?向南?”其他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吃惊的张大了嘴巴。所有人都愣了,这不是往火坑里跳吗? 李长林可不是一时冲动,他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没错,向南!我们虽然最终是向北突围,可是眼下91团北面全是武器精良的美国鬼子,我们这点兵力即使突围成功,也是损失惨重。” 他接着解释:“南面就不一样了,那里是战斗力较弱的韩军,且敌人认为在自己的大后方不可能出现大批的志愿军,势必会放松警惕,这就是”灯下黑”效应,我们可以穿插迂回,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后再向北突围。” 这话一说,大家才明白过来,李长林这是要玩一招”灯下黑”。敌人最想不到的地方,往往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一众干部们边听边频频点头,对李长林佩服的五体投地。不过,李长林也不打算硬碰硬,他迅速对部队进行了分组,并将会朝鲜语的战士打乱建制,分到各个组里,走在队伍的最前方。 为了保险起见,他命令大家摘下”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胸章,然后挖坑掩埋,带上之前缴获韩军的钢盔和标志化装成韩军。这招可真够绝的,化装成敌人混过去。 李长林把全团会说朝鲜话的同志,分派到各营,由他们负责与敌人答话,同时,他给部队下达了三条命令:一、尖兵排换装,穿上缴获的美式军装和装备,队形要整齐,行军要大摇大摆,这是伪装。三、静肃行军,严禁火光,大股敌人不理会,遭遇小股敌人则捂嘴下枪、干掉拖走。 上午10时,91团开始行动,李长林带领警卫连走在最前面,率领部队先向东南再折向西北开始转移。由于美军的空中威胁,以往我军都是夜行晓宿,这一次,91团剑走偏锋,大白天行军。兵行险着出奇效,美军的侦察机在头顶盘旋了一阵,摇摇晃晃地飞走了,美军飞行员把这支大白天行军的队伍误认为是南朝鲜军。 这一路上还真是惊险万分,途中我军碰到了好几股韩军,不过要么蒙混过关,要么迅速击溃敌人,竟然连续冲破几道关卡,终于来到了汉江东南的雪岳山一带。李长林利用地形的优势,在山里兜了一个大圈。 因为化了装所以遇到关卡时敌军没有过多盘问,总算比较顺利。等到他们过了汉江就赶紧调转方向向北撤离。惊险的是这一路上他们遇到了韩军,为了不节外生枝,李长林决定将他们绞杀。 经过六天六夜的艰苦行军,最终,91团又经过六昼夜不间断的翻山越岭,成功来到了我军防守的文登里防线。一支深入敌军内部的孤军历经七天七夜终于回到了大部队中,值得庆幸的是战士们没有一人伤亡。 这次突围的成功,让志愿军总部都刮目相看。整个突围过程,我军伤亡极小,却歼灭了数百名韩军,缴获了不少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志愿军司令部听说李长林和91团的战绩后,火速晋升李长林为31师副师长,并授予91团”英雄部队无愧于红军团队”的荣誉称号。 当彭德怀司令员得知这一胜利的消息后,他对91团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李长林团长及全团指挥官被召至司令部,彭司令员特别表扬了他们在战术上的创新和对敌情的迅速应变能力。这次战斗不仅迅速成为了其他部队学习的典范,还被编入作战经验汇编,成为了全军推广的重要教材。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