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朱德和妻子在吃饭。突然,敌军踹门而入:“抓住朱德!”妻子灵机一动,抓起一个脸盆就递给了朱德并大声吆喝,敌军听后,竟撇下朱德就冲了出去…… 1929年春天,那时候的井冈山,可不是咱们今天山清水秀的旅游胜地,那会儿是炮火连天,天天都在“剿匪”和“反围剿”里拉锯。红四军主力刚下山,朱德军长带着一部分部队留在原地打游击,情况非常紧张。 有一天,部队好不容易喘口气,在一户老乡家歇脚吃饭。朱德和他结婚才半年多的妻子伍若兰,也端起了饭碗。那画面,打了半天仗,又累又饿,扒拉一口热饭,那真是天大的幸福。 可这安生饭,没吃上几口。 “砰”的一声巨响,门被整个踹开,十几个敌军端着枪就冲了进来,领头的眼睛瞪得跟铜铃一样,扯着嗓子就喊:“抓住朱德!活捉朱德赏大洋!” 屋里瞬间就凝固了,军长就在这儿,外面枪声也响成一片,说明整个村子都被包了饺子。朱德当时穿着和普通士兵一样的灰布军装,脸上还沾着硝烟和尘土,一时半会儿,敌人还真没认出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的妻子伍若兰,做出了一个教科书级别的反应。 她没有尖叫,也没有慌乱地去掏枪。她顺手抓起灶台边一个不起眼的旧陶盆,往朱德手里一塞,然后立马切换角色,像个泼辣的农妇一样,对着朱德就大声吆喝:“还愣着干嘛?听不见外面长官要水吗?快去打水!” 那帮敌军给整不会了。他们是来抓红军头子朱德的,怎么眼前这女的对着一个伙夫模样的人大吼大叫?他们上下打量了一下抱着盆、低着头的朱德,那身板,那穿着,确实像个干杂活的。 就这么一迟疑,朱德抱着盆,弯着腰,就从后门快步溜了出去,消失在了夜色里。 敌军头子反应过来,觉得不对劲,但也没抓住重点,反而被伍若兰的镇定给迷惑了。他们没抓到“朱德”,就把屋里这个唯一镇定得“不像话”的女人给带走了。他们知道,这个女人肯定不简单。 伍若兰是谁?她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军官家属。她出生于湖南耒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的高材生,更是当地有名的妇女运动领袖,外号“双枪女将”,能文能武。 她和朱德的相遇,本身就是革命年代爱情的最好注脚。在那个年代,他们的定情信物是什么?不是金银首饰,而是一支半截的铅笔,上面朱德亲手刻了一个“德”字。这支笔,伍若兰一直珍藏在身边。 朱德脱险了,但伍若兰的劫难才刚刚开始。 敌人很快就搞清楚了她的身份——朱德的妻子。这下,敌军将领高兴坏了,以为抓到了王牌。他们想从伍若兰嘴里撬出红军主力的动向和机密。 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鞭子、烙铁……所有能想到的酷刑,都在这个年仅26岁的女人身上用了一遍。但伍若D兰,骨头比铁还硬。敌人问她红军在哪,她把头一昂:“就在我心里!” 敌人看硬的不行,就来软的。他们劝降说,只要她在报纸上发表声明,跟朱德脱离关系,就保她和她肚子里的孩子平安。当时,伍若兰已经怀有三个月的身孕。 这是一个多么恶毒的诛心之计。但伍若兰只是冷笑一声,留下了那句至今读来依旧掷地有声的话:“要想我同朱德脱离关系,除非赣江水倒流!” 1929年2月12日,在赣州卫府里,无计可施的敌人杀害了伍若兰。他们残忍地割下了她的头颅,悬挂在赣州城门上示众。 这个消息传到朱德耳朵里时,这位在战场上从未皱过眉的铁血军人,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整整一天。没有人知道他那天想了什么,只知道从那以后,他的书桌上,经常会放着一盆兰花。 几十年后,朱德重返井冈山,什么贵重的东西都没带走,只带走了一盆井冈山的兰花,他说,这是为了纪念若兰。他一生钟爱兰花,因为他的爱人名字里,就有一个“兰”字。 而那个救了他一命的陶盆,也被悄悄地保存了下来。如今,它就静静地陈列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盆沿上还有一道清晰的裂纹,据说,就是当年伍若兰急中生智塞给朱德时,磕碰留下的。 伍若兰的智慧,不仅仅是急中生智的那一句吼。她的智慧,是清醒地知道什么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在她看来,朱德的安危,比她和腹中孩子的生命更重要;红军的未来,比个人的荣辱存亡更重要。这种“拎得清”,这种在极端压力下的价值排序,放到今天,依旧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课题。
八路军最“古怪”的旅:连朱德、彭德怀这样的军事天才都拿它没辙,这支队伍内部山
【15评论】【9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