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几名美国中情局探员突然出现在一位中国老人的家门口,出示证件后,直接对老人说道:“保证提供永久居留权和高薪科学家待遇。”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89年的某个清晨,湖南长沙一栋普通居民楼前停下辆黑色轿车,三名西装革履的外国人敲开数学教授曾肯成家的大门,亮出的中情局证件在晨光中泛着冷光。
他们开出的价码能让绝大多数人心动,终身十万美元年薪(相当于当时中国教授300年工资)、加州别墅任选、全家绿卡直通,只为换取一个数学公式的关键参数。
这位穿着洗得发白中山装的老人听完笑了笑,转身从书柜取出本泛黄的笔记本,特工们眼睛刚亮起来,却见他翻到某页轻轻撕下,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划燃火柴。
火苗舔舐纸页的瞬间,映照出扉页上"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钢笔字迹,这个画面后来被中情局解密档案记载为"东方磁石行动最失败的瞬间"。
曾肯成的选择绝非偶然,这位曾国藩的族孙自幼在涟源老宅长大,五岁能诵《论语》,七岁通《九章算术》,十一岁在寿宴上即兴赋诗"数点梅花天地心"惊动四邻。
十六岁那年,他在县立图书馆角落发现本传教士留下的文言文《微积分》,用三个月时间啃完这本天书般的著作,从此迷上数学王国里永恒的美。
1950年代在苏联留学期间,他的导师柯尔莫哥洛夫曾断言"这个中国人迟早要震动数学界",果然,曾肯成回国后建立的"典型群表示论"体系,成为密码学领域的基石之一。
美国海军研究所当年耗费千万美元未能攻克的算法难关,正是基于他的理论成果。
当中情局发现这位"东方欧拉"竟住在没有暖气的筒子楼里,每月靠78元工资生活时,立即启动了代号"磁石"的挖角行动。
特工们没想到会碰钉子,第一次拜访时,他们特意选了中秋前夕,带着进口巧克力和加州红酒。
曾肯成收下月饼退回洋酒,在英文版《数学年刊》扉页写下"月是故乡明"递还对方。
次年春天他们又来,承诺安排诺奖得主华裔科学家当面游说,老人直接把会面地点定在岳麓书院,指着"惟楚有材"的匾额问客人认得汉字吗。
最戏剧性的交锋发生在1992年,中情局派来曾肯成在普林斯顿访学时的老同学,带着当年两人合写的论文手稿。
白发苍苍的教授抚摸着发黄的纸页沉默良久,最后取出一枚1964年的"两弹一星"纪念章别在对方领口:"当年钱学森回国时,你们送他五年软禁。今天我这枚章子,够换多少栋别墅?"
这些细节在2015年解密的FBI档案中得到印证,档案显示中情局曾将曾肯成列为"比五个师更危险的东方头脑",最终评估报告却写道:"我们用尽了所有筹码,除了动摇他对那片土地的忠诚。"
如今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史馆里,陈列着老人捐献的二十三大箱手稿,其中用红绸包裹的那本笔记扉页,烧焦的缺角依然清晰可见。
当代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这种选择,在物质至上的价值观里,拒绝十万美元年薪简直不可思议。
但看看曾家老宅门楣上"读书明理"的祖训,翻翻他批注过的《岳阳楼记》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笔迹,或许能明白支撑这种选择的,是五千年文明淬炼出的知识分子风骨。
当美国《时代》周刊将此事评为"二十世纪最失败的十大诱惑"时,他们真正没读懂的是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