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都是大高个,力大如牛,是有原因的。中国人只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才慢慢变的矮小。
你知道吗?秦兵马俑的平均身高178.5厘米,比现代中国人的平均水平还高!古代中国人个个大高个,力大如牛,可为啥到了郑和下西洋之后,身高却慢慢矮下去了?是吃得不好了,还是环境变了? 说起古代中国人的身高,咱们得先从证据聊起。秦兵马俑是研究古代人体型的好材料。这些陶俑高度在175到190厘米之间,平均下来178.5厘米。要知道,这可不是随便捏出来的,而是按真人比例制作的。考古学家研究过,秦朝士兵的身高普遍比现代东亚人高。这说明啥?至少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的体格确实不赖。 再往前看,商周时期的骨骸也告诉咱们,古代北方人的平均身高在170厘米左右,尤其是男性,骨架结实,肌肉痕迹明显,说明他们不仅高,还壮。那时候的人,吃的是粗粮野菜,干的是体力活,身体素质杠杠的。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混杂,身高优势更明显。
可到了汉朝,身高数据开始有点变化。汉代墓葬里的骨骸显示,男性平均身高在165到170厘米之间,虽然还是比现代人强点,但比秦朝似乎矮了点。这是咋回事?有人说是因为战乱多了,粮食供应不稳定。汉朝虽然农业发达,但连年征战,百姓日子不好过,营养跟不上,身高自然受影响。 唐朝是个例外。唐代经济繁荣,跟西域贸易频繁,饮食丰富了不少。墓葬研究发现,唐代男性平均身高又回升到170厘米以上,尤其是贵族阶层,吃得好穿得暖,身高体重都在线。唐诗里老说“长人”“伟丈夫”,看来不是瞎吹,确实有底气。 不过,宋朝开始,事情变得不太对劲。宋代骨骸显示,男性平均身高掉到165厘米左右,甚至更低。有人觉得奇怪,宋朝不是经济文化都很牛吗?咋身高还下降了?其实,宋朝人口激增,土地压力大,人均粮食减少。加上城市化加快,很多农民变成手工业者,体力劳动少了,体格自然不如以前。
元朝来了,身高也没啥起色。蒙古人虽然高大,但统治中原后,跟汉人混居,饮食习惯也变了。骨骸研究发现,元代中原人平均身高还是在165厘米上下徘徊。到了明朝,尤其是郑和下西洋那会儿,情况更明显。郑和船队的壮观咱们都知道,但那时候的普通人,身高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为啥郑和下西洋是个分水岭?其实不是航海本身导致的,而是那之后的社会变化。明朝中后期,人口继续爆炸,粮食产量却跟不上。加上小冰期来了,气候变冷,北方作物减产,南方水灾频发,吃饱都成问题,更别提长高了。骨骸数据显示,明末男性平均身高跌到160厘米左右,比秦朝矮了整整一头。 清朝更惨。清初还有点起色,尤其是满族人,身高普遍在170厘米以上,毕竟他们是游牧出身,底子好。可到了清中期,人口从1亿涨到4亿,土地早就撑不住了。太平天国战乱、鸦片贸易又雪上加霜,营养不良成了常态。清末的照片和记录里,中国人普遍瘦小,平均身高不到160厘米,跟西方人一比,差距拉开。
那到底是啥原因,让古代中国人的身高从高大威猛变成后来的矮小瘦弱?先说营养。古代早期,人口少,资源多,粗粮野菜管饱,蛋白质靠打猎补充,营养均衡。后来人口多了,粮食不够分,肉类更少,长期吃素,身高肯定受影响。 再说环境。早期北方气候适合农牧,身体素质好。但小冰期一来,气温下降,粮食产量掉,身体发育自然跟不上。还有遗传因素。古代中原人跟北方游牧民族混血多,高大基因占优势。后来闭关锁国,基因交流少了,矮小基因慢慢占上风。 最后,社会因素也跑不掉。古代战争多,选的是壮汉当兵,体格好的存活率高。到了明清,战乱少了,体力劳动也减少,身体素质下降。加上科举兴起,读书人坐着不动,身体越来越弱。 这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几千年积累的结果。从秦汉的壮硕,到明清的瘦弱,每一步都有迹可循。不是古人有多神,也不是后人有多差,归根结底,还是吃、住、干活这三件事,决定了身高这本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