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叶圣陶娶了个素未谋面的媳妇,新婚夜,两人头回碰面,他手抖着掀开新娘的

曦月谈 2025-07-28 16:41:13

1916年,叶圣陶娶了个素未谋面的媳妇,新婚夜,两人头回碰面,他手抖着掀开新娘的红盖头,看到眼前的景象,心跳得像擂鼓似的停不下来。

1916年,叶圣陶在苏州参加友人婚礼时写下一首贺词。这首诗引起了在场宾客胡铮子的注意。胡铮子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她想到了自己的侄女胡墨林。   胡墨林当时在南通担任教师工作。经过家人介绍,两个年轻人开始通信往来。叶圣陶在苏州从事教育和写作,胡墨林则在南通的学校任教。   1920年8月,叶圣陶与胡墨林在苏州完婚。婚后由于工作原因,两人仍需分居两地。叶圣陶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胡墨林继续在南通教书。   为了维系感情,叶圣陶经常乘火车往返沪宁两地探望妻子。这段时期他创作了不少散文作品,其中《藕与莼菜》发表在《时事新报》副刊上。   1922年,他们的长子叶至善出生。叶圣陶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为家人拍摄了许多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日常生活。   抗战爆发后,叶圣陶带领全家迁往西南。在四川乐山期间,他在当地学校任教。战时条件艰苦,但一家人相互扶持度过了这段困难时期。   胡墨林在家不仅照顾子女,还协助丈夫整理文稿。叶圣陶的许多作品都经过她的抄写和校对。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等职务。胡墨林则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了许多学生。夫妻二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1950年代,胡墨林身体状况开始恶化。叶圣陶尽可能抽出时间陪伴照顾妻子。这段时期他减少了社会活动,把更多精力放在家庭上。   胡墨林去世后,叶圣陶独自生活了三十多年。他保存着妻子的照片和书信,这些物品成为他晚年生活的重要精神寄托。   叶圣陶与胡墨林的通信现存部分保存在相关纪念馆中,这些书信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他们的儿子叶至善后来也成为著名编辑和作家,他在回忆文章中提到,父母的相处模式对他影响很大。这种互相尊重、共同进步的关系成为家风传承。   作为一线教师,胡墨林的实践经验为叶圣陶的教育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苏州,叶圣陶故居现已开放参观。故居内展示了他们的生活用品和手稿资料。这些实物让参观者能够了解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面貌。   通过梳理相关史料可以发现,叶圣陶与胡墨林的婚姻体现了新旧交替时代的特点。他们既接受了传统的介绍方式,又在婚后建立了平等互助的现代夫妻关系。   这段婚姻持续了三十多年,期间经历了战乱、疾病等考验。两人始终保持着书信往来的习惯,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未中断。   叶圣陶的文学创作中常能看到家庭生活的影子,他的许多作品都取材于日常生活,其中不乏对妻子和子女的描写。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胡墨林虽然没有留下太多个人著作,但她对丈夫事业的支持不可忽视。在那个时代,能够理解并支持丈夫从事文学创作的女性并不多见。   据其子女回忆,父亲直到去世前都保持着整理旧物的习惯。这些物品见证了一个家庭的变迁。

0 阅读:41
曦月谈

曦月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投稿请私信~ 十分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