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老师在课堂上打了8岁的张学思十手板,张学思哇哇大哭“我爸是张作霖!我回去就让他毙了你,”没想到大帅府直接把电话打给了老师,不过电话那头,一个女人却说道“打得好!重谢!”
1924年春天,奉天城东关小学八岁的张学思因在课堂上推倒同学,被老师体罚。这个张作霖的幼子平时在学校表现顽劣,仗着家世经常欺负同学。 事情传到帅府后,他的生母许澍旸没有兴师问罪,反而送去二十块银元和两匹贡呢料子给老师表示感谢。作为张作霖第四位夫人,许澍旸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很重视对儿子的教育。 从那以后,张学思的待遇发生了变化。专车接送取消了,早餐从精致点心换成了玉米糊糊。许澍旸还让他到祠堂罚跪,并告诉他如果不好好学习,家里的钱宁可拿去资助贫困学生。 从这之后,他开始认真对待学业,书包整洁了,作业完成得很认真。五年后的1929年,他考入奉天同泽中学,成为张家第一个通过正规考试进入新式学堂的孩子。 1931年,17岁的张学思瞒着家人报考燕京大学并被录取。张作霖得知后很生气,但许澍旸支持儿子的选择,为他准备行李和学费。在燕京大学期间,张学思接触到进步思想,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 抗战爆发后,张学思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选择。1938年,他辗转来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由于他的特殊身份和能力,组织上安排他负责统战工作。 他脱下锦衣华服,穿上粗布军装,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工作。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没有让这个曾经的公子哥退缩,反而锻炼了他的意志品质。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35岁的张学思已经成长为人民海军的重要领导干部。作为新中国首任海军参谋长,他参与组建了人民海军,为海军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出身优越却选择了革命道路,放弃个人享受投身民族解放事业。这种转变既有时代大潮的影响,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作用。 许澍旸虽然是旧式女性,但她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和正确引导,为张学思后来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基础。她用朴素的方式教会儿子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从大帅府的公子到革命军人,张学思的人生轨迹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变。他的选择代表了那一代知识青年的觉醒,也体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今天在大连舰艇学院的校史馆里,还保存着张学思将军的部分遗物和文献资料。这些史料记录了一个军人的成长历程,也见证了人民海军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一个人的成长既需要严格的管教,更需要正确的引导。在时代变革的关键时刻,个人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一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