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中国一架战机被日军击落,飞行员跳伞求生,谁知,竟落到了日军阵地,一群

万物知识局 2025-07-25 12:43:35

1937年,中国一架战机被日军击落,飞行员跳伞求生,谁知,竟落到了日军阵地,一群鬼子随即包围了他,可没想到,这位飞行员的举动让日军大为赞扬。

那年8月的上海,硝烟笼罩着黄浦江畔,淞沪会战爆发第四天,21岁的空军少尉阎海文驾驶着编号二五一零的战机从扬州机场起飞,机翼下挂着六枚炸弹。

他在六年前亲眼目睹家乡沦陷于日军,此刻他咬着牙对战友说:“这次我要为东北三千万同胞报仇。”

然而,就是这么一句豪言壮志,让他的名字响彻整个日本列岛,令人敬佩。

飞机编队抵达虹口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上空时,地面高射炮火织成一张死亡之网,阎海文俯冲投弹的瞬间,机身突然剧烈震颤,一发炮弹击中油箱,火焰顺着油管窜向驾驶舱。

浓烟中他奋力推开舱门跳伞,却被江风裹挟着飘向天通庵公墓方向,降落伞触地刹那,三十多名日军已端着刺刀围拢过来,领头的少佐兴奋地喊着“活捉飞行士”。

之所以这般,是因为他们想亲眼看看,连日来让帝国空军吃尽苦头的中国飞行员究竟何等模样。

躲在水泥电线杆后的阎海文摸了摸腰间配枪,弹匣里只剩六发子弹。

当第一个日本兵扑来时,枪声惊飞了树梢的麻雀,三声枪响,三个鬼子应声倒地,精准得像是他在航校打靶考核时的满分表现。

日军少佐暴怒着下令停火,他要抓活的战俘,又有两个试探靠近的士兵被击毙后,阎海文检查了最后的子弹,突然对着自己太阳穴扣动扳机。

枪响前那句“中国无被俘空军”的呐喊,让举着白旗劝降的汉奸翻译僵在原地。

日本兵发现他飞行帽里藏着的秘密:一张写着南通地址和“刘月兰”名字的纸条,娟秀字迹透露着未及绽放的爱情,而此刻它和主人一起浸透在血泊里。

当天傍晚,日军在阵地旁立起简陋木牌,上书“空军勇士之墓”。

向来崇尚武士道的士兵们集体脱帽致敬,这场面被随军记者木村毅记录在《每日新闻》的报道里。

这个日本记者写道:“少年空军勇士之亡,虽如苞蕾摧残,然虽为敌军,亦令我全军将士一掬同情之泪。”

阎海文的故事像野火般蔓延,东京新宿商业区挂出“空军勇士阎海文”的横幅,他的飞行服、降落伞在展览橱窗里陈列二十余天,参观市民排起长队。日本军方本想借此展示战果,却意外点燃了民众对英雄的敬仰。

这种情绪如此强烈,以至于战后这些遗物被完整归还中国时,接收人员发现每件展品都保存得异常精心。

这个刚毕业一年的航校六期生,用五发子弹和一句呐喊改写了侵略者的认知,他的同窗回忆,在笕桥航校时阎海文总在熄灯后打着手电读《孙中山全集》,笔记本上抄满“革命精神”的段落。

或许正是这种信念,让他在生命最后时刻选择用第六颗子弹捍卫军人尊严。

那年深秋,南京航空烈士公墓新添的墓碑上,他的名字与“八·一四”空战英雄们并列,而家乡北镇的孩子们传唱着新编的抗日三字经:“阎海文,当空军,先杀敌,后自戕。智仁勇,真胆量......”

七十八年后,民政部公布第一批抗日英烈名录时,阎海文的侄子阎英忠在辽宁老宅翻出一张泛黄照片,青年军官搂着母亲肩膀,笑容腼腆如邻家男孩。

没人能想到这个爱打篮球的安静青年,会在二十一岁那年用如此决绝的方式,让狂妄的侵略者第一次正视这个民族的脊梁。

信息来源: 人民网党史频道《阎海文: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中国青年网《“空中勇士”阎海文:救国之志永存于心》 抗日战争纪念网《阎海文 - 辽宁抗战英烈名录与英勇事迹》

0 阅读:95

猜你喜欢

万物知识局

万物知识局

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