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一名日本兵从自己刺死的中国将领身上,搜出一只派克钢笔,看到上面刻的名字后大为震惊,连忙上报日军大佐,对方看后难以置信,又请来了日军参谋长,原来这位中国将领正是大名鼎鼎的张自忠。
那年5月16日的湖北南瓜店,硝烟裹着细雨,空气里弥漫着血腥味,一名日本兵踩着泥泞冲上山头,眼前躺着一具高大的中国军官遗体,军装浸透鲜血,右手仍紧握枪柄。
他颤抖着搜出左胸口袋里的派克金笔,笔身上“张自忠”三个字让他瞳孔骤缩,这竟是日军悬赏十万银元缉拿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日军少佐接到报告时差点打翻茶杯,他冲进雨里确认遗体,发现这位曾让板垣师团闻风丧胆的“现代关公”,身中七弹、右额贯穿伤,腹部刺刀伤口深可见骨。
更令他震撼的是,张自忠牺牲前半小时还在指挥残部冲锋,手枪子弹打光后,抓着日军刺刀站起怒吼的模样,吓得三名新兵当场后退。
日军参谋长专田盛寿闻讯赶来,此人曾是“七七事变”时的日方谈判代表,当年在天津与张自忠周旋过。
他盯着将军塌陷的颅骨沉默良久,突然下令用药品清洗遗体,找来村里最好的棺材,亲手写下“中国大指挥官张自忠”的木牌立在坟前。
其实,这场死亡本可避免,作为军总司令,张自忠完全不必亲率1500人突入日军5000人包围圈。
但他留下绝笔信:“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
渡河前夜,他把手表和钢笔交给副官:“战死后用这个当遗物,别让敌人拿走”。没人想到这钢笔竟成了日军辨认他身份的证物。
更讽刺的是,三年前北平沦陷时,张自忠因奉命与日军谈判被骂“汉奸”,报纸称他“张逆自忠”,他从不辩解,只在临沂战役身中五弹仍冲锋时对部下说:“我张自忠不是汉奸!”
日军对待张自忠遗体的态度堪称诡异,专田盛寿特意调来军医缝合伤口,用白布裹尸下葬,还允许中国百姓祭拜。
当夜,日军哨兵发现三十八师敢死队盗走遗体竟未阻拦,这种反常背后藏着敬畏,日军战报称张自忠“目光如电,藤冈一等兵被震慑愣住”,而《231联队史》记载清理战场时,士兵们自发对遗体脱帽敬礼。
这种敬畏源于张自忠用最惨烈的方式击碎了“军人贪生怕死”的偏见,他像梅花山上的老梅树,越是风雪摧残,越要昂着头开花。
重庆十万民众迎灵那日,日军飞机在头顶盘旋,没人躲进防空洞,棺材里将军的面容被炮弹炸得难以辨认,唯有胸前口袋的金笔血迹斑斑。
冯玉祥哭着把雨台山改名“梅花山”,种下满山梅树,延安追悼会上,毛泽东的“尽忠报国”挽联旁,摆着日军少佐偷偷送回的那支派克钢笔。
当年骂他汉奸的人不会想到,那个被刺刀贯穿胸膛的躯体,最终成了撑起民族脊梁的丰碑。
日本人至今想不通,为何一个军司令要像士兵般白刃冲锋,或许答案就在他殉国前那句话里:“我这样死得好,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良心很平安。”
信息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张自忠:力战而死无愧民族》 新华社《抗战英雄浩气长存|张自忠·将军拔刀起 誓死卫山河》 人民网《张自忠:将军决死靖国难》 湖北党史微信公众号《纪念张自忠将军殉国85周年》
夜歌
抗日名将!千古缅怀!
且行且珍惜
英烈!
Someday the pain be
那个时候的将军统领,大多都是有家传武学的,刀枪不入做不到,但是生命力真的顽强
用户10xxx66
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