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秦穆公丢了一匹马,被岐山下的一伙农夫得到,宰杀后把肉分吃了。参与杀马吃肉的一共三百人,都被抓了起来,按律应当斩首。
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穆公遇到一件让他哭笑不得的事,那天他心爱的骏马跑丢了,派人四处寻找,结果在岐山脚下发现一群农夫正围着火堆大快朵颐,他们逮到那匹马,宰杀分食了。
官吏清点人数,足足三百人参与,按秦律该当斩首,消息传到穆公耳朵里,所有人都以为这群农夫要倒大霉,毕竟那可是国君的御马。
可谁都没想到,穆公的反应出人意料。,看着跪满一地的农夫,突然笑了:"听说吃马肉不喝酒会伤身子。"转头就让人搬来美酒,挨个给这些吓破胆的农夫斟上。
有个哆哆嗦嗦的老农接过酒碗时,酒洒了半碗在穆公衣袍上,旁边侍卫的刀都抽出一半了,穆公却摆摆手说:"再给他满上。"
后来民间流传,那天的酒香飘了十里地,三百个农夫醉得东倒西歪,回家的路上都在念叨穆公的好。
这事儿过去三年,秦晋两国在韩原打了一场恶战,晋军把穆公的车驾团团围住,箭矢像蝗虫般飞来,穆公的铠甲被射穿六层,眼看就要交代在这。
突然战场西北角杀声震天,三百个手持农具的汉子不要命地冲阵,他们抡着锄头砸开盾牌,举着镰刀砍断马腿,硬生生撕开条血路。
等穆公看清领头那个满脸刀疤的汉子,正是当年洒他一身酒的老农,这一仗秦国不仅反败为胜,还活捉了晋惠公。
后来史官记载战况时,特别提到那三百农夫有二百八十六人再没站起来,他们的尸体围着穆公的车驾堆成个半圆。
现代人可能觉得奇怪,一匹马换三百条命,这买卖划算吗?但放在那个"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年代,穆公这波操作堪称降维打击。
要知道当时晋国正搞连坐法,偷只鸡能判族诛,齐国流行刖刑,偷块饼就砍脚,穆公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懂得以退为进的统治艺术。
那匹骏马要是活着,顶多日行千里,可当它变成三百碗马肉汤,反倒给秦国换来个"仁义之邦"的人设。
后来商鞅变法能顺利推行,多少也沾了这波口碑的光,老百姓想着,连吃国君马肉的都能赦免,新法总不会比旧法更严苛吧?
值得一提的是,《吕氏春秋》说穆公赐酒是怕马肉伤身,《说苑》却记载他原话是"君子不因畜 生害人"。两种说法看似矛盾,其实透露出穆公的政治智慧。
前者给足法律面子,不是我不惩处,是怕出人命,后者给足道德面子,在我眼里人命比马重要。
当代考古发现更印证了这点,岐山出土的秦简显示,穆公时代判死刑要经过五道复核,比后世严格得多。
站在农夫角度想就更耐人寻味了,他们分食御马时,大概率不知道马主人是谁,等被官兵围住才吓醒,这回死定了,结果非但没掉脑袋,还白赚顿酒喝,劫后余生的震撼,比直接施恩强烈百倍。
后来韩原战场上,他们报恩的方式也很有意思,不是跪地谢恩,而是用命换命,此番"你给条活路,我拿命来还"的朴素逻辑,成了早期秦晋民间关系的缩影。
再看穆公也挺有意思,买百里奚只花五张羊皮,丢匹马倒贴三百坛酒,表面看亏到姥姥家,实则赚足政治资本。
同时期的齐桓公还在玩"尊王攘夷"的虚招,穆公已经搞起"民心工程"了,可惜他生不逢时,遇上晋文公,否则春秋霸主哪有重耳的份儿。
不过历史总是公平的,两百多年后,正是穆公这些看似吃亏的仁义之举,为秦国攒下"虎狼之师"的群众基础,毕竟肯为口马肉酒拼命的人,给他分田地能不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