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汤尧去探望何应钦,谈及黄百韬时,何应钦说:“一个中将兵团司令死了,

风城春史呀 2025-07-24 14:05:44

1949年初,汤尧去探望何应钦,谈及黄百韬时,何应钦说:“一个中将兵团司令死了,就给了十万金圆券。如此抚恤,让其他将领如何卖命?”

那年的一天,汤尧走进何应钦的办公室,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他正对着窗外出神,两人寒暄过后,话题自然转到了不久前在淮海战役中阵亡的黄百韬。

当提到国民政府仅给黄百韬家属发放十万金圆券抚恤金时,何应钦突然拍案而起:"一个中将兵团司令死了,就给了十万金圆券,如此抚恤,让其他将领如何卖命?"

这句话道出了当时国民党军队内部的普遍不满,也折射出这个政权日薄西山的颓势。

很多人以为黄百韬率领的不过是支杂牌军,这种看法实在有失偏颇,黄百韬确实出身杂牌,早年在直鲁联军服役,后来投靠蒋介石。

但正是这种特殊经历,让他比嫡系将领更懂得如何在夹缝中求生,他指挥的第七兵团下辖五个军,其中整编25师更是国民党军中的精锐。

在豫东战役中,他率部突破解放军包围,救出了整编72师,为此蒋介石亲自为他颁发青天白日勋章,这样的战绩,岂是寻常杂牌将领能够取得的?

说到黄百韬之死,就不得不提那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淮海战役,1948年11月,黄百韬兵团被华东野战军重重围困在碾庄。当

时国民党内部派系倾轧,救援不力,最终导致这支十余万人的部队全军覆没。

黄百韬本可以突围,却选择与阵地共存亡,临终前对部下说:"我死之后,你们各自为战。"悲壮的结局,为他赢得了"国民党最后一位悍将"的名声。

战后国民政府对待阵亡将领家属的态度,确实寒了不少人的心,十万金圆券在当时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实际购买力不过相当于几十块银元。

相比之下,共产党方面对牺牲将士的抚恤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组织上的关怀更显真诚,这种对比让很多国民党官兵开始反思:究竟为谁而战?为何而战?

黄百韬至死都效忠国民党政权,但这个政权却没能给他应有的尊严,更讽刺的是,他拼死抵抗的共产党,后来反而给予了他客观的历史评价。

改革开放后,大陆史学界逐渐认可黄百韬的军事才能,认为他是国民党将领中少有的敢战善战之人,跨越意识形态的评价,或许是对这位悲剧将领最好的告慰。

站在今天的角度回看这段历史,黄百韬的遭遇折射出国民党政权败亡的深层原因,一个政权如果连为自己卖命的将领都不能善待,又怎能指望官兵们真心效忠?抚恤金的多寡看似小事,反映的却是整个体制。

当官兵们发现自己的牺牲换不来应有的尊重,那么军队的战斗力自然土崩瓦解。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