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23日,小河会议结束后,毛主席突然找到贺龙,神色凝重地说:“有句话,我一直想跟你说。“而且这句话,毛主席憋了很久。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7年,陕北小河村,一场决定革命走向的会议散场,毛主席唯独把贺龙留了下来,主席盯着这位老伙计,神情罕见地严肃,憋了半天才说出一句:“让你受委屈了。” 这个戎马一生的将军,听到“委屈”两个字,心里是什么滋味,当时胡宗南二十五万大军压过来,彭德怀手上只有两万多人,中央机关几乎被堵死在陕北。 这种时候,任何决策都像在刀尖上走路,而贺龙的这份“委屈”,正是这盘险棋里,一颗被移到别处的关键棋子。 并且中央的决定很清楚:仗,让彭德怀去打;后方,交给贺龙,贺龙时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名头大得很,可这一调整,等于把他手里的主力部队交了出去。 一个打了半辈子仗的将军,突然没了兵权,从前线指挥官变成了后勤大总管,这其中的落差,不言而喻。 但换了别人,或许会想不通,甚至会闹情绪,可贺龙在会上只是默默听着,拿出本子认真记录,脸上看不出半点波澜。 甚至他不仅没一句怨言,还亲自去部队做工作,告诉那些他一手带出来的兵,这是党的安排,大家都要服从,贺龙心里再清楚不过,“挂名不带兵”对一个军人意味着什么,但他把那份复杂的情绪,压得严严实实。 这份委屈,真就只是个人荣辱吗,恐怕没那么简单,晋绥根据地是陕北的门户,也是连接华北的唯一通道,资源紧缺不说,旁边还有个阎锡山虎视眈眈。 这个家底,必须交给一个威望足够高、又信得过的人来当家,这个人还得懂经济、会搞群众工作,能从石头里榨出油来,掰着指头数一圈,除了贺龙,确实没第二个人选。 于是,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卷起袖子当起了“管家”,他喊出“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的口号,跑遍了晋西北的山山水水。 那年大旱,粮食减产,前线十几万张嘴等着吃饭,贺龙硬是带着军民开荒几十万亩,解了燃眉之急,他把零散的兵工厂整合起来,一个月能造出十万发子弹。 为了往前线送补给,贺龙常常通宵核对条子,饿了就啃口杂粮饭,困了就在草棚里眯一会。 据说有一次连纸都用光了,他让人上街把旧账本都买回来,反过来写命令,榆林战役能顶住,靠的就是他组织的民工队,把粮食弹药硬生生扛到了阵地上。 说到底,贺龙本来就不是学院派出身的将军,他老家湖南桑植,穷,十几岁就得出门混饭吃。 在1916年,贺龙靠两把菜刀从盐税局抢了枪,就这么拉起了队伍,南昌起义时,他还不是党员,却因为立场坚定、说干就干,被推为总指挥,后来队伍被打散,他回到湘西,硬是赤手空拳又拉起一支红二军团。 长征路上,别的部队都在减员,他带的红二、六军团九死一生,到陕北时人居然没怎么少,这本身就是个奇迹,毛主席说他“撒豆成兵”,不是夸张,而是他太懂得怎么发动群众、怎么在绝境里求生。 所以,当中央把后方这个烫手山芋交给贺龙时,其实是一种最大的信任,这不是剥夺他的兵权,而是把整个革命的命根子交到了他手上,前线打得再好,后方崩了,一切都白搭。 新中国成立后,贺龙的角色换得更快,先去大西南剿匪、搞土改,坐着卡车在山路上颠簸一天,到了地方不歇脚,连夜开会是家常便饭。 谁知没过几年,又被一纸调令派去当国家体委主任,一个打了一辈子仗的元帅,去管体育,这跨度不是一般的大。 可他照样干得有声有色,“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句口号,就是他提的,他去看学生打球,会跟身边人说:“孩子们身体好了,国家才有希望。” 直到1955年授衔,贺龙名列十大元帅第五,元帅证书却是“第一号”,这个“第一”,恐怕比排第几都更有分量,有人问他怎么看,他摆摆手,话说得很实在:“国家让干啥就干啥,干好了就值。” 贺龙这辈子,做过总指挥,也当过“粮草官”;扛过枪,也算过账,他总是在最要劲的地方顶上去,从不挑活儿,也不算计个人得失。 而毛主席那句“让你受委屈了”,是说给他个人的荣耀作出了牺牲,但贺龙用一辈子证明了,把事办成,就是他最大的荣耀,这笔账,他算得清清楚楚。 【信源】《晋绥革命根据地史》《贺龙传》
1936年,红军胜利会师后,周总理一脸愁容的问贺龙,以后谁来统一指挥大军呢?贺龙
【6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