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铁匠朱其升看到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毛主席头像,他越看这个人越眼熟,于是偷偷将妻子拉到一旁对她说:“其实毛主席是我结拜兄弟。”妻子大惊:“你怕不是穷疯了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湖北大冶一个老铁匠“朱其升”平日里闷头打铁,从不多话,可自从镇上家家户户挂起毛主席的画像,他就像着了魔,天天盯着看。 终于有一天,他把妻子拉到一边,说出了一句憋在心里已久石破天惊的话:“墙上挂的这个人,是我的结拜兄弟。” 他妻子当场就愣住了,回过神来劈头盖脸就是一句:“你这是穷疯了,还是老糊涂了,”朱其升急得满脸通红,一口咬定自己没认错,那就是当年和他拜把子的“润之兄弟”。 这事儿很快就在小镇上传开了,大伙儿都当他是个笑话,一个乡下铁匠,怎么可能跟天安门上的大人物称兄道弟,可不管别人怎么笑话,朱其升就是坚信自己的想法。 这看似荒诞不经的说法,还得从近四十年前的长沙新军营说起。 1911年,二十来岁的朱其升跑到长沙参了军,凭着一股实在劲儿,很快就成了老兵,当时辛亥革命的火烧得正旺,军营外头天天都围着一群想投身革命的青年学生。 一天早上,朱其升在登记处碰上个年轻人,因为没保人,入伍被拦了下来,那年轻人看着有些落魄,可眼神里的那股劲儿,却让朱其升挪不开眼。 一问才知道,这个叫毛润之的青年也是一腔热血想报国,朱其升听他谈吐,看他那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拗,心里就认定了这是个人物。 于是,他二话不说,拉上自己的战友“彭友胜”,一道为毛润之做了担保,就这样,一个未来的领袖,靠着一个老兵的仗义,才算迈进了军营的大门。 进了军营,朱其升是老大哥,处处照顾着毛润之,教他打枪,分口粮给他,而毛润之也着实不一般,脑子活络,训练之余就教朱其升他们读书认字,分析天下大势。 一来二去,三人成了过命的交情,有次夜里行军,毛润之脚受了伤,三人躲在沟渠里,硬是靠着野草和雨水熬了三天才脱险,这份共患难的情谊,比什么都实在。 可惜好景不长,1912年南北议和,部队就地解散,临别时,毛润之心气高,说要继续干革命,而朱其升则挂念家人,拿着遣散费回了老家,重操旧业,继续做他的铁匠。 军营里的岁月,从此成了他心里的一段陈年往事。 几十年过去,朱其升也时常从报纸广播里听到“毛泽东”这个名字,知道他干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怎么也没把这个伟人,跟当年那个睡在自己身边的“润之兄弟”是一个人。 直到1950年,毛主席的画像挂到了他眼前,那张脸,他越看越熟,一下就全想起来了。 面对全村人的不信和嘲讽,朱其升百口莫辩,有人半开玩笑地激他:“你不是说认识吗,写封信去北京问问不就知道了,”这话反而点醒了他。 于是,他找到镇上的教书先生,恭恭敬敬地口述了一封信,寄往北京中南海,信寄出去,朱其升心里七上八下,毛主席日理万机,哪有功夫搭理一个乡下铁匠? 再说,这么多年过去,人家还记不记得自己都是两说。 谁知,过了许久,一封盖着北京邮戳的信,真的送到了朱其升手上,他颤抖着拆开,信的开头赫然写着“其升兄”三个字。 那一刻,朱其升的眼泪再也绷不住了,毛主席不仅记得他,还记得当年在长沙的种种,更是在信里附上了一笔钱,让他拿去做点小生意,改善生活。 这封信,让朱其升在全村人面前彻底挺直了腰杆,但他没拿出去到处显摆,反而像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藏了起来,只在夜深人静时拿出来看一看。 之后,他用毛主席寄来的钱,开了一家“和平油布伞厂”,从撑伞骨到煮桐油,他都亲力亲为,把一个老铁匠的实在和匠心,全用在了做伞上。 随着厂子越办越好,伞不仅在本地供不应求,还卖到了邻近的乡镇。 到了1952年夏天,镇上干部通知他,北京邀请他去参加一个轻工业座谈会,到了北京后,在中南海的接待室里,他见到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 毛主席笑着走过来,紧紧握住他的手,还是那声亲切的“其升兄”,两人吃了顿饭,聊的都是过去的旧事。 在临别时,毛主席鼓励他把伞厂办好,为国家多做贡献,又给了他一笔钱支持他扩大生产。 回到家乡,朱其升干劲更足了,他扩大了厂房,添置了新设备,还收了几个徒弟,把手艺传了下去。 四年后,朱其升因病去世,葬礼办得简单,可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自发赶来送他。 他创办的“和平油布伞厂”并没有倒下,在那个年代,这家小小的工厂,实实在在地为不少家庭撑起了一片天。 一个铁匠和一个领袖,他们的故事,看似传奇,却又无比真实,真正的感情,不会因为时间流逝和地位悬殊而褪色。 【信源】原文登载于新湖南2021年9月9日 关于“党史钩沉丨毛泽东在辛亥革命中 - 长沙 - 新湖南”的报道
1950年,铁匠朱其升看到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毛主席头像,他越看这个人越眼熟,于是偷
大胆的走走
2025-07-22 19:41: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