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叶亚华在澳门街头要饭无果,无奈在牌子上写道:“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的遗孀!”结果引起轰动,这是怎么回事?她的结局又如何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个人的身份能跌宕到什么地步,可以是书香门第的才女,也可以是澳门街头的乞妇,可以是受人敬仰的校长,也可以是政治风波里仓皇南逃的“反动派家属”,叶亚华的一生,就结结实实地经历了这一切。 故事得从她的丈夫,川军将领王铭章说起,军阀混战年代,这位四川新都人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从排长干到了师长,他憋着一口气,不光要为被瞧不起的川军正名,更想把日本人赶出中国。 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王铭章等来了这个机会,在滕县,王铭章带着缺枪少弹的部队,硬是顶住了数倍于己的日军三天三夜。 在弹尽粮绝后,王铭章带头冲出战壕拼刺刀,最终壮烈殉国,他的死,为后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为川军赢得了举国的敬意,蒋介石追授他陆军上将军衔,全国为之哀悼。 战场上是铁骨铮铮的硬汉,但在妻子叶亚华面前,王铭章却很柔情,叶亚华1912年生于新都的书香世家,1930年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是当时凤毛麟角的女大学生。 并且叶亚华与大自己9岁的王铭章成婚后,日子过得清苦,却也安稳,驻军汉中时,她看到军官家属们大都不识字,便在自家办了个识字班,竟培养出当地第一批女教师。 但王铭章出征前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他把家中所有积蓄交给叶亚华,安顿好母子俩的后路,信中只嘱咐一句:“若我不幸,你要把孩子教育成才,不要因为我而骄纵。” 当丈夫的死讯和一笔高达1.2万大洋的抚恤金,同时摆在了叶亚华面前,这笔钱,在当时足够一个普通家庭优渥地过上几辈子。 可叶亚华没有选择守着钱财度日,而是遵从丈夫的遗愿,用这笔钱在家乡新都创办了一所“铭章中学”,她亲自担任校长兼语文老师,分文不取,只想把丈夫的精神传下去。 从1939年到1949年,这所学校培养了近千名学生,其中就有后来的著名数学家刘应明。 谁知,这份用丈夫性命换来的安稳,没能持续多久,1949年,时局剧变,镇反运动开始,叶亚华的家庭出身,尤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遗孀”这个身份,一夜之间从荣光变成了最危险的标签。 为了保住唯一的儿子,叶亚华只能抛下自己亲手创办的学校,连夜变卖家产,带着孩子仓皇南逃。 当母子俩一路艰辛到了澳门,本以为能投奔表兄,却发现对方早已远赴南洋,盘缠用尽,他们只能栖身在一座破庙里。 虽然叶亚华空有川大的文凭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可拿不出合法的身份证明,没有学校敢用她。 很快,母子俩就陷入了绝境,在饥饿面前,这位曾经的校长、书香才女,放下了所有的体面。 次日,她胸前挂上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的遗孀”。 这行字,像一块石头投进澳门的闹市,路人纷纷驻足,这既是求救,也是一次拿丈夫名誉做的赌博,她赌赢了。 一位曾在成都见过叶亚华的布商认出了她,消息很快传开,澳门的川籍商人纷纷解囊,中华总商会也出面为她安排住处,两个月后,消息传到台湾蒋介石耳中,念及王铭章的战功,他立刻下令,务必将母子二人接到台湾,妥善安置。 到了台湾,叶亚华的生活才算安定下来,她被安排进空军子弟学校当英语教师,重拾教鞭,薪水不高,她就在晚上给别人补课贴补家用,终身未再嫁,把几个孩子都拉扯大。 并且她常对孩子们说:“你们父亲是为国捐躯的,你们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在她的教育下,子女们都各自成才,成了医生、工程师和教师。 可安稳的日子,始终抚不平心底的乡愁,回家的路,她一等就是半个世纪,直到2003年,两岸关系缓和,90岁高龄的叶亚华才终于回到成都,当她站在自己创办的铭章中学门口,看到丈夫的铜像依然矗立时,不禁老泪纵横。 晚年的她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将珍藏多年的文物,包括蒋介石题写的“精忠贯日”匾额、王铭章的军装和十几封家书,全部无偿捐给了建川博物馆。 而且叶亚华说:“这些东西放我这儿,就是一个老太婆看,捐出去,能让更多人知道那段历史。” 并且在2008年汶川地震,96岁的叶亚华颤颤巍巍地走到银行,捐出了自己的1000元养老金。 直到2011年,叶亚华在成都去世,享年99岁,墓碑上,只刻了一行字:“抗日名将王铭章之妻叶亚华之墓”。 而她的一生,起于荣耀,也困于荣耀,但真正让她穿越惊涛骇浪的,不是“王铭章遗孀”这个身份,而是她自己的选择:用抚恤金办学,而不是享乐。 在异乡靠教书糊口,而不是依赖救济;将文物公之于众,而不是留给子孙,这些选择,让她超越了将军夫人的光环,活成了自己的丰碑,叶亚华用她的选择作了回答。 【信源】抗日战争纪念网——名将王铭章遗孀返蓉定居
1951年,叶亚华在澳门街头要饭无果,无奈在牌子上写道:“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的遗
大胆的走走
2025-07-23 09:55: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