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秋,太行山深处,司凤梧被十四个日军包了饺子,前有刺刀,后有枪口,一脚踩空就是命没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关于太行山那位赤手空拳干翻十四个日本兵的庄稼汉,故事听起来确实像个神话,但它偏偏是真的,要理解这种血肉之躯如何硬过山石,答案不在天上,就在司凤梧自己身上。 1942年,太行山一处山坳里,一群日军把司凤梧堵上了绝路,前有刺刀,后有枪口,脚下是万丈深渊。 这伙敌人接到的命令是活捉他,要挂上城头示众,杀鸡给整个太行山的猴看,谁知司凤梧没打算束手就擒,反而提着一杆老枪冲进了包围圈。 当领头的日军狞笑着想抱住他,却被司凤梧猛地一沉腰,后脑勺狠狠磕在对方下巴上,骨头碎裂的声音清晰可闻,他顺手夺过枪,一枪撂倒了第二个冲上来的鬼子,第三个端着刺刀扑来,被他抬手一枪正中眉心。 在搏斗中,一把刺刀捅向司凤梧胸口,他左手死死攥住刀刃,筋都露了出来,也没松手,他抓起地上的三八大盖,枪栓拉得吱嘎响,子弹打光了就当棍子使,枪托砸弯了就拔出腰间的刺刀。 打到最后,他跟一个鬼子扭打着滚到悬崖边,死死按住对方扣扳机的手,另一只手把刺刀捅进了对方小腹,那鬼子临死前,一口咬掉了他半只耳朵。 当十四具日军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在山坳里,司凤梧浑身是伤,像从血池里捞出来一样,拄着一根弯曲的步枪,眼神却亮得吓人,他朝着空荡荡的山谷吼了句:“来啊,看谁先死!” 在等战友赶到时,司凤梧靠着崖壁滑坐下来,手里还攥着半截枪托,最关心的却是:“快……乡亲们转移到了没?”从那天起,“活捉司凤-梧钉城头”的笑话,变成了“一人敌十四”的传奇。 可这个听起来像神话里的人物,并非天生神力,司凤梧1916年出生在河南辉县,参军前是个石匠,抡大锤砸石头练出了一身蛮力。 在1938年,中共地下党员找到他,一句“国难当头,好汉该保家卫国”,让司凤梧放下了石锤,拿起了枪,当上了太行军区的地下联络员。 但司凤梧也不是生来就不怕死,只是亲眼见过太多乡亲被鬼子屠戮,他明白自己退一步,身后就是家破人亡,所以他只能把腰杆挺得比太行山的石头还硬。 而那个年代的战士,兜里常揣着两颗手榴弹,一颗给鬼子,一颗在走投无路时留给自己,绝不被活捉。 在缺枪少弹的条件下,光有蛮力还不够,司凤梧的脑子也转得快,武工队长郭兴曾指着百米外一根电话线考他枪法,说打断就奖25发子弹,司凤梧抬手一枪,应声而断。 更绝的是司凤梧的心理战,有一次他借来二十把菜刀,把木头削成子弹的样子塞满空弹药箱,然后大摇大摆地抬着在村里游行,日伪军的探子看到这“神军送弹”的阵势,以为八路军真有神助,吓得连夜撤出了据点。 但司凤梧的凶悍不止于此,1943年冬,日军一个炮楼的机枪封锁了八路军的进攻路线,强攻三次都没拿下。 然而,司凤梧扯过几床棉被浇透水,往身上一裹,抱起炸药包就冲了出去,子弹噗噗地嵌进湿棉被里,他硬是贴到了炮楼的射击死角,轰隆一声巨响,炮楼塌了,他也被气浪掀飞三丈远,断了三根肋骨,嘴角淌着血却咧着嘴笑:“有炮楼在,总得有人去!” 而战争留给他的,是一身的伤疤,1948年解放辉县,一发机枪子弹贯穿了他的右腿,后方医院里,1700名伤员连半瓶青霉素都分不到,他的伤口很快溃烂生蛆。 但他没在医院等死,而是拄着棍子摸回了家,自己把剃刀煮开,烧红铁钳,没有麻药,一个人硬生生剜开烂肉,从腿里夹出了六块碎骨。 在这期间他疼昏过去三次,血流了半盆,醒来后还能打趣:“比挨枪子儿疼些。”他把那六块碎骨用布包好,说:“我身上的东西,死了也得埋一块儿。”有人夸他是“当代关公”,他却摆手:“关老爷刮骨有华佗,我这算啥?” 并且在1949年评伤残等级,县里要给司凤梧评“特等功臣”,他指着自己的瘸腿拒绝了:“命还在,一等功留给牺牲的同志。” 最后,他只领了一张“二等甲级伤残军人”证,这六块碎骨,直到2010年他去世,才随他一同下葬,墓碑上只有八个字:“一人敌十四,太行铁骨。” 在绝境中,支撑司凤梧的,或许并不是什么超凡的力量,他只是一个见过太多死亡、不愿再退让的普通人。 当退无可退时,一个庄稼汉、一个石匠,也能把自己活成一座山,一座守护家园、让敌人胆寒的大山。 而他的故事之所以成为传奇,不是因为他像神,恰恰是因为他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却做到了神话里才有的事。 【信源】《新乡日报》2015年7月31日特别报道《司凤梧:当年和郭兴并肩战斗》及国务院抗战胜利60周年表彰档案
1942年秋,太行山深处,司凤梧被十四个日军包了饺子,前有刺刀,后有枪口,一脚踩
大胆的走走
2025-07-23 01:09:1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