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汽车业
全球汽车业分化加剧 东升西降趋势明显
2025年临近收官,全球汽车业正面临形势严峻的阶段性调整期。三季报数据显示,全球头部车企均出现增长乏力现象。从销量情况不难发现,传统外资巨头此前长期保持的销量平稳增长优势正逐渐减弱,部分车企甚至出现负增长情况。具体...
斯特兰蒂斯董事长:警告欧洲汽车业恐面临“不可逆衰退”
斯特兰蒂斯集团(Stellantis)董事长约翰・埃尔坎(JohnElkann)于周二警告称,若欧盟不放宽碳减排立场、为汽车制造商提供更大灵活性,欧洲汽车业恐面临“不可逆衰退”。欧盟委员会定于12月10日发布一揽子提案,对欧盟汽车业碳...
小米汽车败诉背后:雷军的风格之变,不是结束而是重构“小米汽车败诉,雷军风格
小米汽车败诉背后:雷军的风格之变,不是结束而是重构“小米汽车败诉,雷军风格大变,一切都结束了”——这句略带悲观的论调,折射出市场对小米造车进程的复杂情绪。当海口法院的判决书落下,全国首例“未交车先付尾款”案以小米双倍返还定金告终,那个曾在发布会上意气风发、喊出“对标保时捷”的雷军,确实变了。他不再沉迷参数炫技与流量话题,转而以克制语气频繁回应争议;小米公关也从“高冷”转向“谨慎”,宣传海报加粗风险提示、客诉响应速度显著提升。但这绝非“一切都结束”的终章,而是小米从互联网思维向汽车行业逻辑的被迫重构,是一场关于信任与敬畏的艰难补课。这场败诉的核心,是互联网“流量打法”与汽车“重资产逻辑”的激烈碰撞。小米曾凭借“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口号、饥饿营销与粉丝文化横扫手机市场,这套逻辑在快消电子领域行得通——用户对小瑕疵容忍度高,问题可通过OTA更新修复。但汽车作为几十万级的家庭重资产,关乎安全与长期使用,容不得“试错式营销”。小米公开宣传“支持验车后付尾款”,合同条款却要求消费者未排产、未验车即缴全款,否则没收定金,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操作,被法院直指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更致命的是“挖孔机盖”争议中,法务团队竟以“雷总不懂结构,微博删了就不算数”为辩词,亲手瓦解了小米最核心的品牌资产——雷军的个人公信力。雷军的风格之变,本质是危机倒逼下的生存觉醒。曾经那个热衷于晒订单、谈对标、制造话题的科技大佬,如今不得不放下身段,在微博上耐心解释争议、主动致歉;公关策略从“极致领先”转向“明确边界”,连“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都要加粗标注;内部更是启动调整,公关“一号位”王化转岗,战略老将徐洁云回归,这些变化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小米终于意识到,汽车行业里,流量能捧人上天,也能让人摔得粉身碎骨,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神话,而是靠谱。但这场重构注定充满挑战。信任的崩塌只需一瞬,重建却要千日之功。中消协数据显示,2025年新能源汽车投诉中,合同条款争议占比高达41%,而小米的败诉作为“全国首例”,已形成判例效应,可能引发更多消费者维权。即便小米如今调整了宣传口径与服务态度,用户仍会翻出“定金纠纷”“功能缩水”的旧账,质疑其转变是真心悔改还是权宜之计。更关键的是,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止于营销话术,而是贯穿产品设计、合同条款、售后服务的全链条诚信。小米需要改变的,不只是雷军的公开风格,更是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执行的底层逻辑——把“验车后付款”写进正式协议,让宣传的功能落地为实测数据,让法务与营销统一于对用户的尊重。将这场风波定义为“一切都结束了”,显然低估了汽车行业的复杂性,也忽视了小米的调整空间。事实上,此次败诉对小米而言,既是阵痛也是契机。短期来看,修改销售流程、修复品牌声誉需要付出成本,但长期而言,这是一次必要的“合规补课”。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条款合规”决胜阶段,2025年相关合同纠纷案同比激增217%,海口法院的判决不仅给小米敲响警钟,更改写了行业交付规则,倒逼所有新势力车企重视消费者权益。小米若能以此为契机,真正将“靠谱”融入产品与服务,未必不能扭转口碑。雷军曾说“做车是我这辈子最全力以赴的事”。这句话的分量,需要用行动而非口号来支撑。汽车赛道没有捷径,没有神坛,只有守住品质底线、兑现每一份承诺的“老实人”才能走到最后。雷军的风格之变,不是小米造车梦的结束,而是其告别互联网浮躁、真正拥抱汽车行业本质的开始。未来能否重拾消费者信任,关键不在于解释得有多好,而在于做得有多实。时间会检验SU7的安全与品质,也会检验这场“风格之变”背后的诚意——毕竟,在汽车这场长跑中,能笑到最后的,永远是那些懂得敬畏市场、尊重用户的品牌。
核心资产经历五次流拍,总价从19.15亿元跌至约9.5亿元,最终被非汽车行业企业
核心资产经历五次流拍,总价从19.15亿元跌至约9.5亿元,最终被非汽车行业企业收购。其衰落主因在于产品力不足:自由光频发烧机油、变速箱故障,技术更新缓慢;渠道管理混乱,经销商大量退网;股东内耗严重,错失电动化转型时机。广汽菲克的案例警示行业:依赖品牌红利、忽视产品与渠道建设,终将在激烈竞争中被淘汰。
长城汽车这位老板前几天说了个大实话:"资本已经不炒电车了,因为它们已经赚钱走了。
长城汽车这位老板前几天说了个大实话:"资本已经不炒电车了,因为它们已经赚钱走了。"这话像记耳光,抽在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脸上。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欧拉新车预售会上的一句话,直接撕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遮羞布,让不少还在狂欢中的车企猝不及防。这话听着扎心,却句句都是大实话。回想2020到2023年那阵子,新能源圈简直疯了,不管有没有造车技术、有没有量产能力,只要拿出一份光鲜的PPT,就能拉来上亿投资。做地产的、搞手机的、甚至没碰过汽车的跨界玩家,都扎堆涌入这个赛道,新车发布会开得比演唱会还热闹。可这股热潮背后,没几个是真心想造好车的,大多是盯着政策红利和资本套现的机会。资本有多疯狂,现在的行业就有多狼狈,有数据显示,一家头部新能源车企的负债从2020年的1366亿,飙到2025年4月的近7000亿,负债都快是净资产的6倍了。更离谱的是,不少造车新势力每卖出一辆车就亏10万,完全是“赔本赚吆喝”,而那些早期入场的资本,早就借着股价暴涨套现离场,留下这些车企独自扛下所有压力,有的甚至被资本反向绑架,为了维持市值不得不硬撑。魏建军更戳心的还在后头:“总靠财政支持就是啃老!”国家早年给补贴、给牌照,是想帮新能源行业“扶上马送一程”,可没谁能一直当“奶爸”。现在有些车企没了补贴就活不下去,既没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也没拿得出手的核心技术,完全是在靠借贷和政策输血续命。魏建军直言,要是未来十年还建不成商业闭环,这个产业就真的危险了。更让人看不懂的是,一些早就停工停产的“僵尸车企”,2025年居然悄悄“还魂”了,原来都是地产、基建领域的热钱没地方去,又盯上了新能源这个大资金池,说白了就是冲着稀缺的造车资质来的,根本不管产业死活,只想再捞一笔快钱。就连魏建军自己,日子也不好过,2025年上半年长城汽车营收刚微涨,净利润就跌了10.21%,但他一直坚持“敬畏资本不被裹挟”的原则,不搞过度营销,沉下心做技术,自主研发的智能电混四驱系统还拿了行业最高奖项。这和那些为了讨好资本,一年换三个CEO、战略朝令夕改的企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在行业数据看着挺光鲜,2025年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次超过总销量的一半,达到51.6%,可光鲜背后,是多数企业的盈利难题。魏建军甚至警告,汽车产业里的“恒大”已经存在,只是还没爆而已,那些高杠杆扩张、只追市值不赚利润的企业,迟早要出问题。放眼全球,欧美国家早就不玩简单的补贴游戏了,美国用税收抵免绑定本土供应链,欧洲靠碳关税推动电池回收,人家拼的是完整的产业生态,而我们的不少车企,还在依赖政策和资本,没学会自己造血。魏建军的话虽然狠,却是给行业敲了记警钟。资本退潮、泡沫破裂后,新能源汽车行业终于要从“资本游戏”回归商业本质。那些只想赚快钱、没核心技术的企业,迟早会被市场淘汰,而真正沉下心造好车、练内功的,才能在接下来的硬仗中活下来。买车的人要的是靠谱的代步工具,不是资本炒作的玩具,行业终究要靠实力说话。对此你怎么看?
【#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恶意抹黑汽车企业的账号被处理#近期,国家网信
【#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恶意抹黑汽车企业的账号被处理#近期,国家网信办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深入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从严整治散布虚假不实信息,恶意抹黑诋毁汽车企业、汽车产品等违法违规行为。现将部分典型案例通报如下:1.“大眼哥说车”等账号发布贬损性信息,侵害企业商誉和产品信誉。抖音账号“大眼哥说车”、今日头条账号“电电加电”、快手账号“森哥电车”等,随意发布贬损性言论,恶意诋毁某汽车企业品牌、辱骂企业家并持续炒作。涉及的账号已被依法依约采取关闭等处置措施。2.“高见观潮”等账号散布虚假不实信息,恶意诋毁攻击企业。今日头条账号“高见观潮”、微信公众账号“象视汽车”、微博账号“大D有态度”等,编发涉某汽车企业虚假信息,诋毁攻击企业产品质量,恶意唱衰企业经营状况。涉及的账号已被依法依约采取处置措施。3.“我是大彬同学”等账号恶意集纳企业负面信息,诋毁攻击企业产品。微博账号“我是大彬同学”、抖音账号“石头搞机”、哔哩哔哩账号“赛车星冰乐”等,为博眼球、吸流量,集纳企业负面信息、蹭炒涉企热点事件、煽动群体对立。涉及的账号已被依法依约采取处置措施。4.“易车榜”等账号巧立名目发布汽车销量榜单,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微博账号“易车榜”“孙少军09”、微信公众账号“数典汽车排行榜”“中汽数研”“大侠侃车”等,频繁发布未经核实,甚至捏造、杜撰的汽车销量数据,误导消费者,干扰汽车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涉及的账号已被依法依约采取处置措施。5.“王武松”等“转世”账号继续发布不实信息,抹黑诋毁汽车企业。抖音账号“王悟空说车”“987疯狂奶爸”因多次歪曲事实诋毁新能源汽车性能,恶意抹黑某汽车企业形象声誉被依法依约关闭。上述账号使用主体,在抖音、小红书、百度等平台注册“王武松”“疯狂斯坦森”等账号,继续发布主观测评信息,抹黑攻击某新能源汽车企业产品质量。涉及的账号已被依法依约采取关闭措施。(央视新闻)
现在全球都在喊环保,汽车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怎么干才真能落地?看长城汽车在海外的
现在全球都在喊环保,汽车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怎么干才真能落地?看长城汽车在海外的操作,能总结出三个关键。1、车企自身实力过硬,要能布局多种动力形式汽车环保重点看动力系统了,长城把燃油、纯电、混动、氢能全给配齐了。这既能保证车企能在各市场灵活运作,又确保了车企的碳排放达标。比如纯电车型适合城市通勤,零排放;Hi4系列混动技术则很实用,四驱的性能只有两驱的油耗,不管是日常开还是轻度越野都合适。还有氢能,长城不光装在重卡上跑长途物流,还用到了船上,其实大家有所不知,货船的燃油消耗是非常恐怖的(最近行业甚至有在推风帆动力模式...)。2、供应链好,才是真的好汽车产业链是很长的,所以光车企自己节能是不够的。长城自己培育了一堆独立供应商,比如做电池的蜂巢能源,搞智能座舱的诺博汽车,这些企业现在都成了全球百强。它们除了给长城供货,还给宝马、奔驰这些国际大牌做配套,关键是都在搞绿色生产,比如无钴电池、环保座舱材料,等于说从上游就把环保关把住了。3、自己一个人强还不行,得带动行业一起进步环保这东西,就像是一起做蛋糕,你自己的那份做好了固然好,但其他人做不好,这蛋糕依然有毒,没人敢吃。所以说,车企做环保,得把格局得大,能引领行业形成良性循环,才是真贡献。长城的这些供应商都是市场化运营,不搞内部垄断。他们把技术和资源对外输出,比如氢能系统拓展到海事领域,混动技术成了行业节能标杆,甚至在COP30大会上展示环保成果,给全球车企做示范。总之啦。车企做环保挺难的,得技术、供应链、行业责任三手抓。想想看,长城能做到今天这步,挺不容易。
小米汽车出事,不能仅揪着雷军不放从“万人追捧”到“遭到唾弃”,仅进入汽车行业不
小米汽车出事,不能仅揪着雷军不放从“万人追捧”到“遭到唾弃”,仅进入汽车行业不到5年时间的营销鬼才雷军,正在经历口碑180度反转的至暗时刻。10月16日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雷军的发言是所有企业嘉宾中最短的,前后加起来不足7分钟。但是,就是这不到7分钟的演讲,再次引发了舆论的热烈讨论。会上,雷军呼吁全行业在政府的指导下,以安全为基础、质量为根本、创新为方向,携手围绕重要的底层技术和重要的研发领域,把精力集中到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上,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一起营造积极向上、文明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网友认为,面对刚刚过去的10.13事件,至今未做出正面回应的小米以及雷军根本没有资格讨论安全;这篇以安全为核心的发言稿,又是雷军的一次营销;雷军居然至今还认为,小米汽车口碑的反转至少有一部分是网络水军和黑公关带节奏的结果。客观的说,网友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成立时间短暂的小米汽车,本来就受到了不少人的质疑,认为如此短暂的时间根本不可能打造出一款成熟的汽车。或许,站在台上的雷军的内心备受煎熬。事是10.13出的,演讲是10.16做的。也就是说,雷军在答应大会主办方演讲的时候,根本不会想到,会在登台几天之前,小米汽车会发生如此重大的事故。而且,演讲稿也是早就准备好的,或许已经没有时间改了。其实,面对网友近乎愤怒的质疑,雷军不冤。他应该给网友一个回应。汽车不是3C产品,一旦出事故,可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况且,很多用户可是因为听了你雷军的营销,才买的小米汽车。2年前,我曾试驾过一款已经倒闭的品牌的产品。那款车不仅有各种复杂的设计,在高速上准备上匝道的时候,居然出现了转向灯不能开启的情况,及其吓人。时候,厂家负责人告诉我,原因是这款车还不是最终的量产阶段。从4S刚开出来的时候,他居然马上走回去了。因为方向盘是歪的!所以说,小米汽车和雷军本人受到舆论反噬,不应该仅仅关注这一个品牌,这一个人,而是更应该关注,行业内所有的品牌,所有的产品是不是都安全,是不是都经得住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