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电
荷兰刚把碳化硅外延炉和DUV光刻机加进对华禁单,格力就转身把30台进口设备订单,
荷兰刚把碳化硅外延炉和DUV光刻机加进对华禁单,格力就转身把30台进口设备订单,换成了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的国产货,交付还提前了四个月。2025年9月,荷兰政府宣布调整出口管制政策,将碳化硅外延炉和深紫外DUV光刻机列入对华限制清单。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延续了近年来国际社会在半导体领域的协调动作。碳化硅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核心材料,其外延炉用于晶体生长过程,直接支撑电动汽车和5G设备的功率模块生产。DUV光刻机虽不如极紫外EUV先进,却在成熟制程芯片制造中不可或缺,许多家电和汽车部件的生产线都依赖其高精度图案转移能力。荷兰此举扩展了原有法规,本是为管理民生用品设计的条款,现被用于高科技设备审批,旨在响应外部压力,维护全球供应链中的特定地位。这项政策迅速影响中国企业采购计划。多家芯片厂面临设备中断风险,库存缓冲期有限。格力电器作为家电龙头,早年已布局半导体领域,其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公司专注功率器件封装,供应空调和冰箱核心部件。原计划采购的30台进口设备,总价值超过20亿元,本是为扩产项目准备。禁运消息一出,供应链评估显示进口路径不确定性增加,交货周期可能延长数月,甚至面临维护服务中断。格力高层迅速启动内部审查,评估现有产能和替代选项。这次转向并非仓促决定,而是基于多年技术积累的战略调整。订单变更发生在禁令公布后一周内。格力取消全部进口合同,转而与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签署新协议,总金额达21.8亿元,涵盖刻蚀机、氧化炉和外延炉等完整套件。北方华创作为本土设备领军企业,其碳化硅刻蚀工具已通过10万片晶圆年产能验证,蚀刻速度和精度接近国际水准。中电科48所在封装和生长设备领域积累深厚,长沙基地供应稳定可靠。供应商承诺利用国内物流网络优化运输,避免海运波动。新合同强调交付期压缩,原计划需等半年,现提前四个月完成,确保生产线连续运转。国产设备的可靠性能是转向成功的关键。进口工具虽技术成熟,但受地缘因素影响,售后响应缓慢,零件更换周期长达半年。相比之下,北方华创北京工厂和中电科48所长沙基地地理位置便利,问题排查只需几天。成本方面,国产套件单价低约30%至40%,格力此举不仅规避风险,还释放资金用于进一步研发。测试数据显示,国产外延炉晶体均匀度达98%,DUV光刻机曝光精度无偏差,与进口相当。格力SiC芯片已规模应用于家用空调,性能稳定,用户端无明显差异。这一事件凸显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的快速进步。过去,企业常视进口为唯一选择,担心国产可靠性不足。可近年来,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研发,形成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等产业集群。北方华创2025年上半年利润增长显著,中电科48所技术迭代加速。格力从2017年起投入数百亿元造芯,与三安光电合作验证工艺路径,早有备选方案。禁运反而推动企业检验本土工具,打破“进口不可替代”的旧观念。多家芯片厂跟进增加国产比例,自给率升至50%以上。国际视角下,荷兰禁运也暴露自身局限。ASML公司对华DUV出口本占营收重要份额,2024年仍售出多台设备。新规实施后,其财报显示销售下滑,欧洲汽车制造商面临部件短缺,减产风险上升。安世半导体被接管事件进一步搅乱供应链,该公司芯片供应全球汽车业,现冻结资产影响持久。荷兰引用国内法规扩展管制,表面维护安全,实则破坏全球分工。相比,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90%,EDA软件突破在即,反制潜力明显。技术封锁难阻创新脚步,反而加速本土生态闭环。格力转向的深层意义在于战略韧性构建。家电企业涉足半导体,本为降低核心部件依赖,现成示范效应。华为海思和中芯国际类似路径,通过自主研发支撑产业。2025年政策引导下,企业形成上下游协作,封装测试技术达国际领先,长电科技等龙头地位稳固。虽与日月光等仍有差距,但先进封装差距缩小。格力订单带动供应商产能扩张,北方华创新增生产线,中电科48所优化封装手册。整体看,这次事件标志本土设备从“替补”变“主力”,为产业链安全注入信心。
荷兰刚把碳化硅外延炉和DUV光刻机加进对华禁单,格力就转身把30台进口设备订单,
荷兰刚把碳化硅外延炉和DUV光刻机加进对华禁单,格力就转身把30台进口设备订单,换成了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的国产货。21.8亿,交付还提前了四个月。这记回击干净利落。别人卡我们脖子,我们干脆自己造呼吸机。格力这步棋下得狠,直接砸21.8亿给国产设备商,不仅没被卡住,反倒提前四个月完成任务。荷兰的禁令来得不算意外。此前就已对先进制程光刻机设限,后来连成熟制程的DUV设备出口都要特殊许可,到最近干脆把碳化硅外延炉也加进了禁单。要知道,这类设备长期依赖进口,单是2023年中国进口的光刻机里,八成以上都来自荷兰,禁令一下,不少企业都面临设备断供的压力。就在这时,格力的订单变动引发了行业关注。原本要进口的30台设备,直接换成了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的产品,合同金额达到21.8亿。更让人意外的是交付速度,比原计划提前了整整四个月,这在精密设备采购中相当少见。能接住这笔大单,两家国产企业早有准备。中电科48所在碳化硅外延设备领域深耕多年,不仅实现了6英寸设备的规模化量产,还突破了8英寸设备的技术难关,解决了大尺寸外延生长中温流场不均等问题,设备已经在多家厂商稳定运行,此前单次就曾交付40台套设备。北方华创的实力同样过硬。在碳化硅外延设备上,他们的技术指标已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批量机台早就进入主流厂商实现量产。不仅如此,企业在硅外延设备、PECVD设备等多个领域都有突破,部分产品还打入了海外市场,技术积累相当深厚。这并非个例,而是国产半导体设备整体进步的缩影。从数据来看,国产设备的替代率已经从2020年的7%涨到了19%,刻蚀、清洗等设备的国产化率甚至超过30%。像恒运昌这样的企业,还突破了射频电源这样的核心部件技术,让国产设备有了自主可控的“心脏”,曾经在头部晶圆厂面临设备停摆时实现过“原位替换”。企业的选择也透着现实考量。进口设备不仅受政策限制,交付周期往往漫长,维修服务和零部件供应也常被卡脖子。而国产设备在响应速度、后期服务上更有优势,像中电科48所还组建了研产服协同的专业团队,能快速对接客户需求。格力这21.8亿的订单,更像是给国产设备投了一张信任票。曾经大家担心国产设备“不好用”,如今从技术指标到交付效率,都已经能满足量产需求。这种市场与技术的正向循环,正在加速国产替代的进程。当外部限制不断加码,国产设备反而在压力下快速成长。从核心部件到整机装备,从实验室突破到量产应用,这条替代之路走得扎实。你觉得接下来还会有更多企业加入国产设备的采购行列吗?
中电科网安修订公司章程,多项条款调整完善治理结构
中电科网络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对《中电科网络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章程(2025年10月)》进行了修订,此次修订涉及公司组织架构、股东权利、利润分配等多项重要内容,旨在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公司规范运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