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总说自己是世界顶尖电影工业,却连启用亚裔面孔都要找一堆借口!” 近日,奥斯卡首位华裔影后杨紫琼在访谈中犀利开炮,直指好莱坞对亚裔女性的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这番敢说真话的发言瞬间引爆全网,网友直呼 “说出了亚裔演员的心声,60岁封后就是最硬的反击”。

杨紫琼的痛斥,揭开了好莱坞延续百年的行业潜规则——亚裔女性的角色被死死禁锢在单一框架里。
从早期黄柳霜被迫饰演 “唐人街妓女”“心狠手辣的龙女”,到关南施在《苏丝黄的世界》中重复 “被白人拯救的风尘女子” 设定,亚裔女性长期是西方凝视下的 “符号化存在”。即便到了现代,偏见依然未减,杨紫琼直言:“他们要么让你演只会打斗的‘打女’,要么就是顺从脆弱的‘花瓶’,从不让你展现真实的人性复杂度”。


这种刻板印象甚至有不成文的潜规则支撑。上世纪90年代杨紫琼初闯好莱坞时,行业奉行 “一部电影只能有一个少数族裔” 的规 ——如果影片已有非裔角色,亚裔演员就会被直接拒绝。更荒谬的是,不少制片方连亚洲各国背景都分不清,却武断断言 “亚裔演员缺乏票房号召力”,将亚裔面孔彻底边缘化。

数据更能印证这份不公:一份覆盖2010-2024年好莱坞top10票房电影的报告显示,亚裔主角仅占5.1%,且全部集中在动画或动作片,喜剧、剧情、科幻等 genres 中完全看不到亚裔主演的身影。而在亚裔角色中,东南亚裔仅占3.5%,多数角色仍由东亚面孔垄断,多样性严重缺失。
作为在好莱坞打拼40年的 “过来人”,杨紫琼的星途本身就是一部对抗偏见的血泪史。
她并非一开始就愿意接受 “打女” 标签,而是在无数次拒绝刻板角色后,才走出了自己的路。早年接到《007 之明日帝国》邀约时,她坚决要求 “邦女郎” 不能是依附邦德的花瓶,最终塑造了史上唯一能与邦德并肩作战的独立女性形象。但这份坚持让她付出了代价——拒绝大量 “物化亚裔女性” 的角色后,她在《007》之后遭遇了长达两年的失业期。

即便后来凭借《卧虎藏龙》打响知名度,她依然在细节上坚守底线。拍摄《瞬息全宇宙》时,她特意要求角色名不能与自己的英文名 Michelle 绑定,强调 “这个角色是千万移民母亲的缩影,不是我个人的符号”。为了打破 “只会打” 的偏见,她在片中一人分饰多面,既演绎了洗衣店老板娘的窘迫与疲惫,也展现了多元宇宙中不同身份的张力,用演技证明亚裔女性能驾驭复杂角色。
这份坚守在60岁迎来绽放。2023年,她凭借《瞬息全宇宙》横扫奥斯卡、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成为好莱坞影史首位华裔影后,也打破了 “亚裔女性难扛大女主” 的魔咒。正如她在获奖感言中所说:“我等这个角色等了40 年,终于有人愿意相信亚裔女性也能承载丰富的故事”。

杨紫琼最看不惯的,是好莱坞 “既要又要” 的虚伪——一边标榜多元包容,一边为排斥亚裔找尽借口。
这些借口早已形成固定套路:角色设定 “不适合亚裔”“亚裔演员没有票房号召力”“观众接受度不高”。但事实一次次打脸:《摘金奇缘》全亚裔阵容全球票房破2.38亿美元,《瞬息全宇宙》以2500万美元成本斩获近 1 亿美元票房,证明亚裔故事同样能引发全球共鸣。
更讽刺的是,好莱坞对亚裔的偏见还体现在待遇不公上。刘玉玲拍摄《霹雳娇娃》时,两位白人主演片酬高达 1600万美元,她却仅得120万美元,差距高达13倍。即便是国际巨星章子怡,在好莱坞也只能拿到 “连名字都没有的黑帮配角”,戏份寥寥数句台词。杨紫琼直言:“这些借口本质就是偏见,他们不愿承认亚裔演员的实力,也不想给我们平等的机会”。

而幕后的歧视更隐蔽。报告显示,仅有24.5% 的亚裔影视从业者认为行业在支持亚裔 representation 上有进步,72% 的人曾遭遇职场微歧视,近七成亚裔难以获得导演、制片等核心幕后职位。这种结构性壁垒,让亚裔演员即便突破幕前偏见,也难在行业内获得真正的话语权。
杨紫琼的痛斥,不仅是对好莱坞偏见的抗议,更是对行业变革的呼吁。她用40年的坚守证明,打破刻板印象从来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的是拒绝妥协的勇气、过硬的实力,以及不放弃的坚持。

好莱坞自诩世界顶尖,却连 “不问肤色、只看实力” 的基本准则都做不到。真正的多元包容,不是象征性地让亚裔露脸,而是撕掉标签,让亚裔演员能演绎各种角色,让亚裔故事能被平等讲述。
从黄柳霜的无奈妥协,到刘玉玲的据理力争,再到杨紫琼的60岁封后,亚裔演员的每一步都充满荆棘。但正如杨紫琼所说:“只要我们不放弃,只要我们坚持展现真实的自己,总有一天偏见会被打破”。愿这份坚持能唤醒更多行业良知,让好莱坞真正迎来 “不用找借口也愿启用亚裔” 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