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8日早晨9点30分,香港交易所交易大厅。电子屏幕上,一只代码为“01384.HK”的新股跳动着绿色的数字。当价格定格在56.5港元时,现场响起了一片掌声和惊叹声。
这个价格较发行价暴涨111.93%,意味着这家名为滴普科技的公司,在上市首日就实现了市值翻倍。但更令人震惊的是它创下的另一个纪录——7569.83倍的超额认购。

“我在港股市场20多年,从没见过这么疯狂的数字。”一位身着深色西装的老牌券商感慨道。他手里拿着滴普科技的配发结果公告,反复确认着那个不可思议的数字。
市场用真金白银表达了他们对这只股票的热情。2700亿港元的资金被冻结在这只新股上,这个数字足以在香港中环买下数十栋甲级写字楼,或者收购数家中小型上市公司。
“就连去买个早餐,都能听到茶餐厅里的阿姨在讨论要不要申购滴普科技。”一位中签的散户投资者这样描述当时的市场热度。
在滴普科技的上市仪式上,创始人赵杰辉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加沉稳。他身着深色西装,打着蓝色领带,与投资银行家、早期投资人逐一握手。这个从湖南走出来的技术专家,此刻站在了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
“我知道市场很热情,但7569倍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赵杰辉在仪式后的采访中坦言,“这说明市场对企业级AI的未来充满信心。”
滴普科技的上市创造了多个纪录:不仅是港股史上超购倍数最高的新股,也是第五家通过港交所18C章节上市的特专科技公司,更是港股“企业级大模型AI应用第一股”。
投资者的热情从申购阶段一直延续到上市首日。开盘后,滴普科技的股价继续攀升,盘中一度冲高至59.6港元,涨幅超过123%。全天成交活跃,换手率居高不下。
至下午4点收盘时,其股价已达66.8港元,涨幅扩大至150.56%,市值飙升至218.19亿港元。
“如果你幸运地中签一手(200股,入场费5385.77港元),首日卖出就能赚约8000港元。”一位证券分析师在当天的研究报告中写道,“这是近年来打新收益最高的股票之一。”
No.01华为系创业者,技术老兵的长征
赵杰辉,1979年出生于湖南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对数学和物理有着特殊天赋的他,在1997年考入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攻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那时候他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赵杰辉的大学同学回忆,“他不仅成绩优秀,更重要的是善于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在大学期间,赵杰辉师从葛少云教授,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在技术道路上的深耕奠定了基础。2001年毕业后,他做出了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加入华为。
在华为,赵杰辉从一名普通工程师做起,很快在核心技术领域展现出卓越才能。他成为了华为核心路由器团队的骨干成员,一干就是十几年。
“在华为的这些年,我有幸参与了华为路由器的整个发展过程。”赵杰辉后来回忆道,“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后来在国际市场上与思科等巨头竞争,这段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技术创新。”
那些年,华为正从一家国内通信设备商向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转型。赵杰辉身处其中,亲身体验了技术创新如何驱动企业成长,也见证了华为如何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2015年,已在华为工作14年的赵杰辉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加入阿里巴巴。
在阿里云,他先后担任高级技术专家、企业事业部总经理等多个重要职务,这段经历让他对云计算和企业服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从华为到阿里,我完成了从通信技术到互联网思维的转变。”赵杰辉后来总结道,“华为教会我如何做深技术,阿里则让我明白了如何将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
2018年,中国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产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怀揣着“点滴努力,普惠科技”的初心,赵杰辉与华为的老同事杨磊一起,创办了滴普科技。
杨磊同样是位行业老兵,2004年至2012年在华为担任高级产品经理及高级工程师。两位华为系技术人员的结合,奠定了滴普科技重视技术与产品的基因。
“我们创始团队都是在华为和阿里这样的公司做了十几年技术的一批人。”赵杰辉在一次采访中坦言,“受这些经历的熏陶,我的初心是让数智化技术变得更普惠。”
从创业第一天起,赵杰辉就确立了公司的方向:“希望在若干年后,当中国企业全面向数据智能化转型之时,不仅有Oracle、SAP等国外巨头,也有中国企业参与其中。”
No.02七年耕耘,从数据智能到AI应用
2018年5月3日,滴普科技在北京正式成立。创业之初,大数据概念正火,但真正能落地的企业并不多。
赵杰辉和他的团队凭借着在华为和阿里积累的技术与经验,选择了一条务实之路——从解决企业的实际数据问题入手。
“当时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数据基础设斾建设上还很薄弱。”滴普科技早期团队成员回忆,“数据孤岛现象严重,数据质量参差不齐,这成为阻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首要难题。”
滴普科技的第一个办公室位于北京中关村,创业团队不到10人。他们白天拜访客户,了解需求,晚上则聚在一起讨论产品架构和技术路线。
“那段时间,赵总经常和我们一起熬到深夜。”一位早期员工回忆,“他对产品细节的要求极为严格,常常为一个技术方案反复推敲。”
艰苦的努力很快迎来了回报。滴普科技成立仅半年,就获得了IDG资本领投、初心资本跟投的1500万元天使轮融资。
“当时打动我们的是赵杰辉对企业服务市场的深刻理解。”初心资本管理合伙人田江川后来回忆,“作为一名懂产品、懂技术、也懂销售的非常复合型的创始人,赵杰辉始终保持对创造客户长期价值的敬畏与执行力。”
2019年,滴普科技步入快速发展轨道。3月,公司完成Pre-A轮融资,高瓴资本领投,IDG资本增持,苏宁生态链基金跟投。
9月,又获3500万美元A轮融资,晨兴资本、高瓴资本、IDG资本联合领投。资本的持续注入,为滴普科技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2020年,公司完成战略升级,正式定位为“数据智能服务商”,并推出了FastData产品,帮助企业客户实现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
“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企业构建面向未来的数据基础设施。”赵杰辉在2020年的一次行业会议上表示,“只有打好数据基础,企业才能真正享受到AI带来的价值。”
2021年至2022年,滴普科技继续获得资本市场青睐,完成了B轮及B+轮融资,引入了兴业银行、国泰君安国际、交银国际、中航产融等战略投资者。
截至2022年5月完成B2轮融资时,滴普科技的估值已达9.35亿美元,跻身独角兽行列。然而,滴普科技的团队清楚,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2023年,AI大模型技术席卷全球,ChatGPT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AI的认知。赵杰辉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整个产业的重构机遇。
“大模型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2023年初的内部战略会上,赵杰辉告诉团队,“真正的价值在于如何让大模型技术在企业场景中落地。”
滴普科技迅速调整战略方向。2023年6月,公司成立了「大模型数据智能实验室」;9月,正式发布Deepexi企业大模型产品,完成了从数据智能到AI应用的战略转型。
“这次转型并不轻松。”一位参与转型的核心技术人员透露,“我们需要在保持现有业务稳定发展的同时,快速构建在大模型领域的新能力。那段时间,团队经常加班到凌晨。”
转型的成效逐渐显现。滴普科技形成了“数据工程—模型工程—应用工程” 的全套能力,覆盖了从数据治理、大模型训练到行业应用的完整环节。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累计服务企业客户283家,覆盖消费零售、制造、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
No.03财务数据,高增长与高亏损并存翻开滴普科技的招股书,我们看到了一家典型AI创业公司的财务特征:高增长与高亏损并存。

从2022年到2024年,公司的营收从1.00亿元增至2.43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55.5%。2025年上半年,营收进一步增至1.32亿元,同比大增118.4%,增长呈现加速态势。
“这个增长速度在企业级服务领域相当罕见。”一位行业分析师评价道,“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能够保持翻倍增长,说明产品市场需求旺盛。”
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在改善。毛利率从2022年的29.4% 持续跃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5.0%,经调整净亏损率大幅收窄至39.5%。
“毛利率的提升意味着公司的产品越来越成熟,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一位财务分析师指出,“从不到30%到超过55%,这种改善幅度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与全球多数AI企业一样,滴普科技尚未实现盈利。2022年至2024年,公司亏损分别为6.55亿元、5.03亿元和12.55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亏损为3.08亿元。
“亏损的主要原因是股份支付开支和附有优先权的股份公允价值变动等因素。”滴普科技在招股书中解释道,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我们预计未来将继续产生亏损,直到实现盈亏平衡。”仔细分析亏损构成,可以发现一个积极信号:公司的经营亏损实际上在收窄。
2022年至2024年,经调整净亏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为2.24亿元、1.89亿元和9638.9万元,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收窄至5219.0万元。

“这说明公司的核心业务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位投资人分析道,“剔除股份支付等非现金项目的影响,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在持续改善。”
但现金流的压力不容忽视。截至2024年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2.08亿元,而每年的现金运营成本保持在2亿元以上。
“这也是滴普科技急于上市融资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位接近公司的投行人士透露,“他们需要更多资金来支持业务扩张,特别是在研发和市场上的投入。”
No.04双轮驱动,FastData与FastAGI
滴普科技的业务由两大板块构成:FastData企业级数据智能解决方案与FastAGI企业级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这两大业务如同公司的两个轮子,共同驱动着滴普科技向前发展。
FastData解决方案基于公司的FastData Foil数据融合平台,帮助企业高效治理结构化、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等多格式数据,构建高质量知识库。
“你可以把FastData理解为企业的‘数据厨房’。”滴普科技的一位产品经理用通俗的比喻解释道,“我们把原始数据(生鲜食材)采购进来,
进行清洗、切割、分类(数据治理),然后做成半成品或成品(AI-ready数据),供后面的‘烹饪’(AI应用)使用。”
这部分业务是滴普科技的传统优势领域,2024年贡献了62.8%的收入。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快速增长的新业务。
FastAGI解决方案基于Deepexi企业级大模型平台构建,为企业提供多场景的Agentic人工智能应用。
这部分业务增长极为迅猛,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7307万元,同比增长191.04%,占总营收比重升至55.3%,已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引擎。
“FastAGI就像是企业的‘AI员工’。”滴普科技的一位解决方案架构师解释道,“它们可以协助人类员工完成各种任务,比如分析报表、回答客户问题、甚至参与产品设计。”
某大型制造企业是滴普科技的典型客户。该企业使用FastData平台整合了来自生产线、供应链、销售系统的数据,构建了统一的数据底座。
然后通过FastAGI解决方案,开发了多个“AI数字员工”,分别负责质量检测、生产排程和供应链优化。
“其中一个AI质量检测员,能够实时分析生产线上的图像数据,准确识别产品缺陷,其检测精度超过了95%,远高于人工检测的85%。”
该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负责人介绍,“而且这个AI员工可以24小时工作,大大提升了检测效率。”
滴普科技的技术路径,与美股标杆企业Palantir高度契合。Palantir三年股价暴涨26倍,市值已超4000亿美元,这也让投资者对滴普科技的未来充满了想象。
“与致力于利用公开数据训练通用大模型的巨头不同,滴普科技专注于利用企业的私有数据和领域知识。”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
“这一差异化路径,使滴普科技在涉及数据安全与行业深度的私域模型构建方面,形成了较难超越的产品与服务优势。”
有业内人士分析,滴普科技获资本热捧,核心在于其双重稀缺性:一是港股罕见“AI+云原生数据智能”纯正标的,填补市场空白;
二是以实时湖仓、多模向量引擎卡位企业级大模型数据入口,掌握AI落地“最后一公里”标准制定权。
No.05政策与产业,双重共振下的机遇
企业级AI赛道正迎来政策红利与产业需求的双重爆发,这是理解滴普科技价值的重要背景。
政策面上,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到2027年人工智能与科技、产业、民生等6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普及率超70%。
“十五五”规划核心精神也提出,将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这些政策导向非常明确。”一位政策研究专家指出,“国家正在全力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这为企业级AI服务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产业面上的变化更加明显。据IDC报告预测,到2029年中国AI大模型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突破306亿元人民币,未来五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54.5%。
麦肯锡在2025年的调研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78% 的企业已在至少一个业务职能中部署了AI应用。
企业生成式AI的使用率从2023年的55%显著提升至2024年的75%,企业级AI正从“概念”走向“刚需”。
“三年前,我们向客户介绍AI解决方案时,往往需要从基础概念讲起。”滴普科技的一位销售总监感慨道,
“现在完全不同了,很多客户主动来找我们,带着明确的需求和场景,他们关心的不再是要不要用AI,而是如何用好AI。”
某零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颇具代表性。该企业最初使用滴普科技的FastData解决方案整合线上线下数据,实现库存的精准管理。
随着业务发展,他们进一步引入了FastAGI解决方案,开发了智能客服、个性化推荐、动态定价等多个AI应用。
“特别是我们的智能推荐系统,上线后使得线上转化率提升了30%以上。”该零售企业的数字化负责人表示,“AI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政策与产业需求的双重共振,让当前成为“布局中国企业级AI落地的最佳窗口期”。滴普科技作为港股市场稀缺的“全栈技术+商业化实证”双属性标的,
其上市填补了港股在企业级大模型应用领域的空白。“我们正处在AI技术从‘玩具’变为‘工具’的关键转折点。”
赵杰辉在上市致辞中表示,“滴普科技将持续构建和积累公司在Data+AI领域的技术优势,并将这些领先的技术与各个产业紧密结合以实现客户的实际价值创造。”
No.06前景与挑战,上市后的征程
成功上市对滴普科技而言,不仅仅是荣耀,更是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一步。上市后的道路,既充满机遇,也遍布挑战。
此次IPO,滴普科技全球发售2663.20万股,发行价每股26.66港元,募资规模总额为7.10亿港元,募资净额约为6.098亿港元。
公司计划将募集资金的40%用于研发升级,包括强化两大技术平台功能、搭建算力平台及高校联合研发;30%用于扩大国内销售网络;
15%布局海外业务扩张;5%预留战略投资与并购机会,剩余10%作为营运资金。“这一战略规划将进一步提升滴普科技的技术壁垒,加速全球化布局。”
一位行业分析师评价道,“特别是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对保持技术领先至关重要。”然而,滴普科技面临的挑战也不小。研发投入的相对下降引发了一些担忧。
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从2022年的9416.8万元,降至2023年的8234.2万元,再降至2024年的8139.9万元,研发开支占营收的比例从93.7%大幅度减少至33.5%。
“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研发投入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一位技术分析师指出,“虽然随着收入增长,研发占比下降是正常现象,但绝对值的下降值得关注。”
更引人关注的是人才投入的结构变化。2024年,销售及营销人员的平均年薪高达48.23万元,几乎是研发人员(26.75万元)的两倍,这让人担心公司是否存在“重销售、轻研发”的倾向。
“在企业级服务市场,销售固然重要,但核心技术才是立身之本。”一位投资人表示,“平衡好研发和销售的关系,对滴普科技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在市场竞争方面,滴普科技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按2024年收入计,滴普科技在中国企业级大模型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为4.2%。
随着百度、阿里、腾讯等巨头纷纷布局企业级AI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巨头的入场既是对赛道价值的认可,也是对创业公司的考验。”一位行业观察者指出,“滴普科技需要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在巨头环伺的环境中杀出一条血路。”
赵杰辉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与巨头们致力于利用公开数据训练通用大模型的策略不同,我们专注于利用企业的私有数据和领域知识,通过这些具有私密性和独有性的数据要素,为客户构建高度精准的专属模型。”
国际化是滴普科技的另一个重要方向。2025年3月,滴普科技中国香港地区办公室正式揭牌,标志着公司海外扩张战略的启动。
“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正开启诸多产业变革的新时代,我们将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进程。”赵杰辉在上市致辞中的这番话,或许是对滴普科技未来方向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