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 年 6 月 6 日,百万盟军成功登陆诺曼底,就此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此期间,美国巴顿将军率领的第三集团军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致使德军节节败退。然而,1944 年 9 月,巴顿将军的部队在法德边境的梅斯遭遇了其军旅生涯的首次挫折。
1944 年 8 月 31 日,美军巴顿将军指挥的第三集团军已推进至莱茵河畔,并成功占领法国东部城市兰斯。次日,这支美军部队又在梅斯与凡尔登之间建立了越过莫兹河的桥头堡阵地,企图穿越东边的德法边境线。
美军一路高歌猛进,导致补给线不断拉长,巴顿的第 3 集团军因补给不足,不得不原地休整数日,以待后勤补给物资的到来,方能继续推进。当然,这也为防守的德军争取了宝贵时间。 在巴顿将军看来,此时西线德军在法国境内已难以形成有效战斗力抵御盟军攻势,他们定会退至德国边境防御严密的齐格菲防线。

然而,桀骜不驯的巴顿将军自然不愿坐以待毙,他集中手中仅有的战略物资分配给美军精锐第 20 军,命令其强渡摩泽尔河,在对岸建立桥头堡阵地。而要达成这一目标,美军必须攻克德军的梅斯要塞。
梅斯要塞始建于 1914 年,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位于摩泽尔河上游的重要渡口,整座要塞建于植被茂密的高地之上。德国人在要塞四周布置了纵横交错的反坦克壕沟、坚固的堡垒工事以及密集的雷区与铁丝网。 二战爆发后,德军凭借闪电战征服整个西欧大陆,鉴于西线战事消停,德国人将梅斯要塞中的大部分材料拆除,运往法国海岸线构筑大西洋壁垒。直至西线战事吃紧,才临时重新修筑梅斯要塞。

在猛烈炮击过后,美军的装甲部队向前推进,步兵紧跟其后,将步坦协同战术运用得炉火纯青。然而,德军隐蔽在防御工事内的 88 毫米高炮迅速展开猛烈反击,向美军坦克精准速射,短短一小时内便击毁数十辆美军坦克。
当美军推进至德军外围阵地时,德军的反坦克炮以及密集的交叉火力点与战壕下的装甲掷弹兵紧密配合,让美国大兵们束手无策,举步维艰。在德军失去外围阵地前,美军伤亡上千人。 与此同时,美军第 7 装甲师再次派出一个坦克团,试图从南面高地打开缺口,却遭遇党卫军部队的疯狂阻击,多次进攻均被击退。
南面高地的德里安堡垒属于梅斯要塞防御体系的核心,部署着大量重型榴弹炮,为德军卫戍部队提供强大火力支援,给美军造成沉重打击。 双方激战至 24 日,美军始终无法突破德军防线,付出近万人的伤亡代价。无奈之下,巴顿下令暂停进攻。

时间来到 10 月 3 日,美军地面部队在飞机与火炮的掩护下,终于推进至德里安堡垒的外围战壕,与党卫军部队爆发近距离绞杀战,双方围绕着德军阵地激战整整两天,美国大兵被党卫军精锐屡屡打出 1:5 的战损比例,只得仓皇撤退。 巴顿将军恼羞成怒,下令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拿下德里安堡垒。
7 日夜间,美军第 5 步兵师组织精锐突击队趁着夜色掩护再次向德里安堡垒发起进攻,双方激战 4 个小时,美军的一个排终于突进堡垒内部,却遭遇党卫军部队疯狂反扑,全军覆没。 外围阵地的战斗一直持续至 10 月 9 日,德里安堡的争夺战依然处于胶着状态。美军在此期间苦不堪言,付出数千名士兵的伤亡代价。
12 日夜间,进攻德里安堡垒的美军部队全部撤出战场,这是美军第三集团军进入欧洲战场以来的首次重大失利。 1944 年 11 月 9 日,美军再次投入 3 个步兵师、500 多辆坦克以及 1000 多门火炮。此时,坚守梅斯要塞的德军已是强弩之末,几乎弹尽粮绝,完全凭借意志在战斗。

美军于 19 日清晨成功打进梅斯要塞,双方再次爆发惨烈枪战。 党卫军部队坚守穆德拉兵营,宁死不降,给美军造成较大伤亡,最终美军调集坦克与重炮轰平了穆德拉兵营,梅斯要塞的战斗于 11 月 22 日正式结束。
此次战役,美军共投入 6 个师,超过 10 万人的作战部队。在兵力、武器装备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以伤亡近万人的惨重代价,终于攻克了梅斯要塞。 这是美国著名将领乔治·巴顿将军军旅生涯中的首次滑铁卢,战役结束后,巴顿将军曾遗憾地说道:“在兵力相等的情况下,谁都打不赢这群该死的德国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