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盛唐最负盛名的诗人当属王维与李白,可以说王维和李白是盛唐时期最璀璨的双子星,而不是李杜,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却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共同铸就了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
一、共同人生


两人均出生于公元701年,开元盛世盛唐气象的见证者;均是出类拔萃,闻名当世的大诗人,都是玉真公主的座上宾;都是因为安史之乱而沉沦,王维被叛军捉住当了伪官,李白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失败流放。
二、诗佛与诗仙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苏轼评),王维的诗就像一幅幅精致的水墨画,宁静、淡远,充满禅机。他晚年笃信佛教,将佛理融入诗作,创造出一种空灵的艺术境界。
代表作《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雨后秋山、明月青松、石上清泉,构成一幅清新生动的画卷,动静结合,传达出诗人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闲适心情。代表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声衬静,以光显幽。短暂的“人语响”和“返景”更反衬出空山的永恒寂静,充满了禅宗的“空寂”之美。
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评),李白的诗是盛唐气象的代表,充满了排山倒海的气势、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喷薄而出的激情。他笔下是整个世界,是宇宙星辰。代表作《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度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将瀑布的壮美与宇宙的宏大联系起来,展现了李白豪迈奔放的浪漫情怀。代表作《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中充满了对人生的肯定、对金钱的蔑视和对及时行乐的鼓吹,气势磅礴,极具感染力,展现了他狂放不羁的人格魅力。
三、人生轨迹与思想
王维: 出身名门,少年得志,但历经安史之乱的波折(曾被迫接受伪职),晚年看淡世事,半官半隐于辋川别业。他的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教,但以佛家禅宗为核心,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李白: 出身商贾,一生未能参加科举。他渴望像战国名士一样,通过干谒和名望“一鸣惊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但最终只在长安做了两年多供奉翰林,其后便漫游天下。他的思想以道家为主,追求自由、反抗束缚,同时夹杂着游侠精神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四、王维与李白的关系
这是一个让后世无数人好奇的话题:两位同时代的伟大诗人,在现存史料中,竟然没有任何他们直接交往的记录。他们没有唱和诗篇,没有书信往来,仿佛生活在平行的时空。究其原因可能因为:
1. 圈子不同: 王维属于丞相张说、张九龄一派的文人官僚集团,常年生活在长安、洛阳的上流社交圈。而李白进入长安时,更多混迹于贺知章、崔宗之等“饮中八仙”的狂放文人圈,并与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交好,两个圈子交集不多。
2. 性格与志趣迥异: 王维沉静内敛,是优雅的士大夫;李白狂放外露,是桀骜的“谪仙人”。性格上的巨大差异可能让他们彼此并不欣赏。
3.当然有野史传闻,他们都与玉真公主有交往,甚至可能存在某种微妙的竞争关系,但这已无从考证。当然了我认为最大的障碍还是他们那普通鸿沟般的阶级矛盾,王维出身世家大族河东王氏,自古显赫,科举高中状元,而李白出身商人家族,备受鄙视,科考无门,只能另寻干谒之路,仕途坎坷。
如果说李白代表了盛唐的“进取之魂”那种向外开拓、追求不朽功业的豪情与梦想;那么王维则代表了盛唐的“退守之心”在繁华顶峰时向内探寻,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们一个如太阳,光芒万丈,热情奔放;一个如明月,清辉遍洒,冷静幽深。正是这一动一静、一出一入,共同构成了盛唐文化气度恢宏而又内涵深邃的完整面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永不相遇却又彼此辉映的绝代双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