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纪录片《珠江》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研讨会。

纪录片《珠江》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联合出品,广州市广播电视台与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制作,为国内首部全景式梳理2320公里珠江的人文纪录片。
纪录片共8集,以海事为中心、商贸为主线,生动记录了珠江流域的生态和社会变迁。
第1集探索珠江源头和生态多样,第2集展现海上丝绸之路与对外贸易,第3集讲述海洋文化和制度演变,第4集描绘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第5集呈现城市发展和港口文明,第6集聚焦工业发展与对外开放,第7集细说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第8集诉说基础设施与未来愿景。
这部纪录片11月9日起在CCTV-9播出后,受到广泛关注。珠三角地区观众表示,“这拍的不仅是江,是我们回不去的故乡和童年。”更有热心网友将之列入“考公必看纪录片”。

本次研讨会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主办。会议由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主持。
与会嘉宾围绕纪录片《珠江》展开深入研讨,对其思想内涵、艺术价值、创作水准及社会影响给予高度评价。

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新山对纪录片《珠江》的“源起”做了简短却充分的介绍。
在读了八卷本的《广州通史》后,杜新山认为广州是一座因江而起、因江而兴的城市,没有珠江就没有广州,心中越来越强烈地涌起一个要讲好珠江故事的愿望。
在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珠江》如期制作完成,并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当天播出,填补了时代档案的空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主任梁红表示,《珠江》以海与河的双重视角,首次将珠江流域的山脉、水脉与商脉、文脉纳入统一的叙事架构,用全球视野为观众呈现了珠江文化的独特魅力。

纪录片总导演徐洁回忆了《珠江》的创作初心与创作历程。在拍摄时,主创团队没有选择着重表达政策内容,而是更侧重于文化的开掘。镜头不仅捕捉珠江的壮阔,更深入日常生活的肌理,早茶的热气、粤剧的婉转唱腔、珠江人的水上生活、大湾区青年的双城日常,都在纪录片中一一呈现。
“珠江不是冰冷的地理符号,而是在传达着人民的体验,日常的生活和共同的骄傲。”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编辑许莹从中国纪录片发展史出发,认可了《珠江》的文化价值。
纪录片人对长江、黄河有着无尽的缱绻与叙说,但一直欠珠江一个足够有分量的纪录片表述。表现黄河时,侧重点是文明源头、民族忧患、历史反思;表现长江时,着重展现河流的壮美与文明的博大,思考的是人与河的和谐共生问题;《珠江》将视角锚定在开放、包容和未来,站在经济全球化与新时代背景下,传扬了珠江流域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的作用。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宏表示,《珠江》精巧的主题引领式结构,超越了简单的时空顺序,形成了一条从自然到人文、从历史到现实、从经济到生活的意义递进之路,形散而神不散。

中广联纪录片专业委员会会长赵捷表示,《珠江》完成了“祛魅”与“赋魅”。
“祛魅”的是我们只将江河当作母亲河、风景线、历史载体这一单一认知;“赋魅”的是让我们重新认识江河,特别是珠江,它是动态的、智慧的、有强大链接转换能力文明的生命体。

国家广电总局广电规划院副院长滕勇表示,在黄河和长江纪录片的创作中,主要是以内陆的农耕文明为核心。而《珠江》以向海为生为精神主线,勾勒出了中国内陆文明向海而生的特质。

文艺评论家向云驹表示,当下的中国需要影像叙事引导观众走遍中国,同时也引导世界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珠江》恰逢其时。

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新闻与传播研究室主任冷凇表示,纪录片中有“三美”,崇高美、潮流范儿和烟火气。现在最流行的不是直接体现崇高美,而是从潮流范儿和烟火气里看崇高美。《珠江》中的烟火气令人印象深刻,煲老火汤、江边闲坐、湿地的骑行等,岭南老百姓开放、务实、通达的日常生活得以被看见、被感受。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总结,纪录片《珠江》在大江大河纪录片的历史上填补了空白,不仅追溯历史,更映照当下,既大气磅礴又充满烟火气,引发观众‘同饮一江水’的情感共鸣,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作用。

【文/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