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巴掌落在脸上时,你最先感受到的不是疼,是凉,一种从心底渗出来的凉。
像是大冬天被人泼了一盆冰水,从头到脚,连指尖都僵住了。
他事后哭了,跪下来求你。
说只是一时冲动,说以后再也不会。
你的心软了一下,毕竟爱过。
可另一个声音在问:“有了第一次,会不会有第二次?”
美国心理学家朱迪斯·赫尔曼曾说:
“长期遭受亲密关系暴力的人,会陷入一种认知瘫痪——既无法忍受痛苦,又无法想象离开。”
你看,连痛苦都成了习惯。

01、暴力的底色,从来不是爱
小敏是我以前的同事。
男朋友第一次打她,是因为她加班回家晚了。
一个耳光,他当晚就买了99朵玫瑰赔罪,跪在地上抽自己嘴巴。
小敏心软了。她说:“他只是太在乎我。”
第二年,耳光变成了拳头。
理由也千奇百怪:菜咸了、回家晚了、甚至她多看了路人一眼。
第五年,小敏住院了,肋骨骨折。
她终于离了婚,但左耳听力永久受损。
暴力从来不是爱的极端表达。它是控制,是践踏,是彻底的不尊重。
台湾心理学家周慕姿在《关系黑洞》中点明:“当一个人用伤害你来表达‘爱’,这本身就是最荒谬的谎言。”
你看那些真正爱你的人。
父母再生气,可曾对你动手?朋友再争执,可会对你挥拳?
底线问题,从来不能妥协。
02、为什么我们总想再给一次机会?
电影《神秘巨星》里,母亲常年忍受家暴。
女儿问她为什么不离开。她说:“这就是我的命。”
但最后,她带着孩子头也不回地走上飞机,那一刻,整个影院都在鼓掌。
我们心软,不是因为傻。是因为还有期待。
心理学有个“创伤羁绊”理论:受害者会对施虐者产生畸形的依赖。
尤其是当施虐者偶尔展现温柔,那种反差会让人错觉“他还是爱我的”。
但这就像在伤口上撒糖。疼是真的,那点甜,救不了命。
读者林琳给我写信。
她说每次被打后,男朋友都会变得特别体贴。
给她做饭,接送上下班,礼物不断。
她以为这是爱的证明。
直到有一次,他掐住她脖子,她差点窒息。
“那一刻我才知道,那不是爱,是操控。”
真正的爱,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之上的。
任何以爱为名的伤害,都是谎言。

03、那些离开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央视主持人柴静在《看见》里记录过一位家暴受害者。
她忍了十年,最后带着孩子逃离。
从端盘子做起,现在开了三家连锁餐馆。
记者问她后悔吗?她笑:“后悔没早点走。”
离开一段有毒的关系,不是失败,是重生。
微博上有个话题:#离开家暴男友后我的人生#。
下面几千条留言。
有人考了研究生,有人开了工作室,有人遇到了真正珍惜她的人。
最触动我的是一条:“我终于能一觉睡到天亮,不用再担心半夜被吵醒。”
你不是离不开他。你是还没给自己机会。
看看脱口秀演员黄阿丽。
她在自传里写,婚前协议差点让她净身出户。
但她拼命工作,最终逆袭。
离婚时,她笑着说:“我终于买得起自己的房子了。”
你的价值,从来不需要另一个人来证明。
04、什么样的“机会”值得给?
但问题来了:如果是第一次,他真诚道歉,就该一棒子打死吗?
这里要分清“失误”和“习惯”。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讲过一个案例。
一对情侣吵架,男生情绪失控推了女生一下。
女生立刻搬出家住了一周。
男生慌了,去看心理医生,学情绪管理,每周汇报进展。
半年后,女生才慢慢回来。
“我不是给你机会,是给我们的关系一个评估期。”
关键不是给不给机会,而是怎么给。
(1)他是否主动寻求改变? 不是买包送礼,是看心理医生、上情绪管理课。
(2)你是否设定了明确底线? 比如“再动手立刻分手”,并且坚决执行。
(3)你是否有离开的底气? 经济独立、朋友支持、法律知识缺一不可。
原谅不是妥协,是带着条件的谈判。

结语
姑娘,你的手是用来拥抱美好的,不是用来挡拳头的。
你的心是用来感受爱的,不是用来承受伤害的。
暴力和爱,从来无法共存。
美国反家暴联盟有组数据:
在遭遇第一次暴力后立即离开的女性,受严重伤害的概率下降76%。
有时候,心硬一次,能救自己一辈子。
你值得更好的爱。那种不会让你疼的爱。
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END—
作者简介:
小璇情感说,专注情感心理、情感智慧;关注我,带你用心理学看透人性,活得清醒又自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