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斯拉又搞事情了。
就在2025年10月16日,它悄悄推送了一个名为“疯狂麦克斯”的新驾驶模式,作为FSD(全自动驾驶监督版)v14.1.2版本的一部分。
这个模式的名字听起来像是从电影里抄来的。
没错,就是那部废土风格、飞车狂飙的《疯狂的麦克斯》。
而实际表现,也确实没让人失望:
车速更快、变道更频繁、起步更猛,甚至有车主反馈,车子在限速65英里的路段,直接开到了85英里。
更让人不安的是,有观测数据显示,部分车辆在启用该模式后,出现了“缓行通过停车标志”“超速超过24公里/小时”等行为。
换句话说,这套系统在某些情况下,似乎真的“忽略”了交通规则中的速度限制和停车要求。
这事一出,立刻在车主圈、技术圈和监管圈炸开了锅。
一边是特斯拉粉丝高呼“终于敢开了”,另一边是安全专家皱眉:“这不就是把方向盘交给一个开快车还不守规矩的司机?”
那么,问题来了:
特斯拉为什么要在当下这个节骨眼上,推出这样一个激进的模式?
它到底是为了解决真实驾驶痛点,还是又一次在安全边缘试探?
我们不妨从技术、用户、监管三个维度,冷静拆解一下这件事。
先说技术。特斯拉的FSD系统,本质上仍属于L2级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这意味着,驾驶员必须全程监控车辆,随时准备接管。
尽管马斯克一直宣称FSD“很快就能实现L4级完全自动驾驶”,但七年过去,这个“很快”依然遥遥无期。
而FSD v14版本,是特斯拉近一年来的首次重大更新,被寄予厚望。
它整合了Robotaxi项目中的一些算法经验,提升了对复杂场景的处理能力,比如无保护左转、校车停靠、紧急车辆避让等。
而在v14.1.2这个小版本中,特斯拉一口气推出了两个极端模式:“树懒”和“疯狂麦克斯”。
“树懒”模式比现有的“放松”模式还要慢,变道犹豫、加速温柔,适合佛系通勤;
而“疯狂麦克斯”则完全相反:
它追求的是“自信”“果断”“高效”。
特斯拉AI负责人Ashok Elluswamy解释说,这个模式专为拥堵、混乱的城市交通设计,目标是让自动驾驶车辆能像老司机一样,在车流中灵活穿插,不被堵死。
听起来很合理,对吧?
但问题在于,人类老司机之所以能“灵活穿插”,是因为他们有常识、有判断、有责任感。
而算法没有。它只能根据训练数据和规则做决策。
一旦规则被模糊处理,或者为了“效率”而牺牲“合规”,系统就可能做出危险动作。
比如,缓行通过停车标志。
在某些美国路口,法律要求车辆必须“完全停止”至少两秒。
但FSD在“疯狂麦克斯”模式下,可能只是减速滑过,这在技术上叫“rolling stop”,在法律上却是违规。
再比如超速。
系统可能认为“当前路况良好,限速65但开80也没问题”,但它忽略了限速本身就是基于道路设计、行人风险、事故统计等综合因素设定的,不是随便可以突破的数字。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维度:用户心理。
很多特斯拉车主确实对“过于保守”的自动驾驶感到不满。
早期FSD版本常常在空旷路口犹豫不前,变道时像新手一样畏手畏脚,甚至被后车狂按喇叭。
这种体验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引发路怒。
所以当“疯狂麦克斯”一上线,不少用户立刻兴奋起来:
“终于敢开了!”
“变道果断多了!”
“高速上跑起来真爽!”
这种情绪完全可以理解。
毕竟,谁不想自己的车聪明一点、果断一点?
但这里有个关键误区:
用户把“驾驶风格激进”等同于“智能水平高”。
其实恰恰相反。
真正的高级智能,不是开得快,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慢、该停、该让。
Waymo和Cruise的自动驾驶车辆为什么开得慢悠悠?
不是它们技术差,而是它们把安全冗余放在第一位。
特斯拉选择另一条路:用更“拟人化”的驾驶风格换取用户体验,但代价是安全边界被压缩。
更要命的是,FSD目前仍需人类监督。
可一旦系统表现得过于“自信”,驾驶员就容易放松警惕。
心理学上这叫“自动化偏见”:
人会下意识相信机器的判断,哪怕它错了。
于是,当车子在“疯狂麦克斯”模式下突然超速或闯标,驾驶员可能根本来不及反应。
这就把我们带到了第三个、也是最敏感的维度:监管。
特斯拉不是第一次因为FSD的激进行为惹上麻烦。
2022年,NHTSA(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就曾强制特斯拉召回部分FSD测试车辆,原因正是“无法正确识别停车标志”。
过去一年,NHTSA对FSD发起了四次独立调查。
加州车管所也在打官司,质疑特斯拉用“全自动驾驶”这个名称涉嫌误导消费者。
在这样的高压监管环境下,特斯拉本该收敛。
但它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收敛,还高调推出一个名字就充满挑衅意味的“疯狂麦克斯”模式。
这背后,或许有更深层的商业逻辑。
一方面,特斯拉需要维持技术领先的形象。
在Robotaxi即将落地的关口,它必须向投资者证明FSD正在快速进化。
另一方面,用户活跃度和数据反馈至关重要。
更激进的模式能激发更多用户开启FSD、上传行驶数据,从而加速算法迭代。
换句话说,“疯狂麦克斯”可能不只是一个驾驶选项,更是一个数据采集工具。
但这种策略风险极高。
一旦发生严重事故,且被证实与该模式有关,监管机构很可能直接叫停FSD的测试资格。
更糟的是,公众信任一旦崩塌,就很难重建。毕竟,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不是“开得快”,而是“零事故”。
而实现零事故的前提,是系统必须100%遵守交通规则,哪怕这会让它看起来有点“笨”。
那么,普通消费者该怎么看待这件事?
首先,要认清FSD的本质:它仍是辅助系统,不是自动驾驶。
无论名字叫得多炫酷,无论模式有多“疯狂”,驾驶员始终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其次,不同驾驶模式适用于不同场景。
“树懒”适合学校区域、雨天、夜间;“疯狂麦克斯”或许适合空旷高速,但绝不适合复杂路口或学校周边。
用户需要根据路况主动选择,而不是盲目追求“爽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技术发展不能以牺牲公共安全为代价。
交通规则不是束缚,而是无数事故教训换来的底线。
任何试图绕过这条底线的“创新”,都值得警惕。
回到开头的问题:特斯拉推出“疯狂麦克斯”,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短期看,它确实提升了部分用户的驾驶体验,也让FSD在应对拥堵时显得更“聪明”。
但长期看,这种对规则的漠视,可能动摇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信任基础。
毕竟,公众接受自动驾驶的前提,是相信它比人类更守规矩、更少犯错。
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再快的速度、再炫的模式,也只是空中楼阁。
特斯拉当然有权利尝试不同的技术路径。
但当一辆车在公共道路上行驶时,它就不再只是工程师的玩具,而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
在这个系统里,效率永远要让位于安全,个性永远要服从于规则。
希望“疯狂麦克斯”这个名字,真的只是名字而已。
别让公路上的日常通勤,变成电影里的末日飙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