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史迁
编辑|史迁
德国一些专家抛出一句话:中国人究竟知不知道,电动车比汽车污染更严重。句子不长,分量不轻,听上去仿佛是在给中国消费者“泼冷水”。

一边是中国街头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一边是“电动车更脏”的质疑,仿佛谁也说服不了谁。有人怀疑零排放是“广告语”,有人担心煤电、电池,背后藏着更大的污染。
那这场争论,到底是事实之争,还是算账方式的分歧?把数字摊开,把产业链拉长,再看一眼中国电力和电池工厂的现实,答案并不复杂,只是需要耐心讲清楚。
谁在说电动车“污染严重”,账到底怎么算这次争议的起点很直接,德国一些汽车圈专家和部分外媒给出一个判断,说中国人被所谓零排放的宣传带偏了,电动车看上去干净,其实比燃油车污染更重。

这个说法的支柱就两根,一根是电,一根是电池。电这根支柱,就是反复提到中国电力当中煤电占比高。他们的逻辑是,只要给电动车充的电里有大量煤电,那电厂排出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都应该记在电动车头上。
车尾不冒烟不算本事,只是把烟从马路口挪到了电厂大烟囱那里,空气并没有真正变干净。
电池这根支柱,则紧盯锂、钴等矿产。开矿要挖山,要用水,要耗能,炼成材料再做成电池,同样要耗大量电。看上去,这两根支柱都有一定现实基础,中国确实还没有完全告别煤电,也确实在大规模生产动力电池。问题出在怎么算账。

如果只盯着某一环节,把所有锅往电动车身上扣,那任何产品都可以被说成“高污染”。一辆自行车背后也有钢铁、铝材、电镀这些工序,没有人会说骑车的人在制造重污染,这就是算账口径的差别。
国际清洁交通理事会的测算,给了一个相对冷静的视角。
数据显示,以中国市场为例,2023年一辆中型纯电动车,每公里产生的温室气体,比同级别汽油车低三到四成,这是把用电结构、电池生产等都放进模型里综合算出的结果,而不是只挑一段链条放大。

在这组数字之后,再看中国电力结构的调整节奏,味道就变了。2024年,煤电发电量占比已经压到一半多一点,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超过四成五,这意味着同样一度电里,含煤的成分一年比一年少。
同样一公里电动车,背后对应的发电排放自然也在往下掉,和汽油车的差距反而越拉越开。按测算,当一辆电动车跑到四五万公里左右时,电池生产阶段的额外排放就基本被抵消,此后每再多开一公里,都在为整体减排“赚分”。
有了这几道算式,所谓“电动车比燃油车更脏”的说法就显得有些经不起推敲。争论没有消失,但算清楚账的人,心里大致有了底。
中国是怎么把“高污染标签”卸下来的如果说数据是在算总账,那具体到中国,争议最集中的还是两个现场:电厂的烟囱和电池工厂的产线。这两个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决定了电动车到底是“绿色新生意”,还是“换皮老问题”。
先说电厂。对比城市街头成千上万根排气管,电厂烟囱的好处在于集中。中国近些年在火电厂上大面积推广超低排放技术,脱硫、脱硝、除尘这几道工序的效率被压到很高,有统计指出这些关键环节的去除效率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

也就是说,同样一吨煤在大锅炉里烧出来的颗粒物和硫氧化物,更容易被拦在厂区,而不是直接飘进居民小区头顶。对比之下,如果把这同一吨煤换成炼油、运输,再分散成几百辆车在马路上烧,治理成本和难度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从这个角度看,把发电环节所有问题都扔给电动车,其实有点偷换概念。电力系统的排放,本质是国家能源结构的课题,而不是某一种终端产品的原罪。
骑自行车不会把钢厂的排放背在自己身上,同样,用电动车出行,也不该背负整个发电体系的历史包袱。对电网的压力,要通过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降低供电碳强度来化解,这在中国正在发生,而不是只停留在文件里。

再把目光转向电池生产。锂电池确实离不开矿产资源,不过中国头部企业的做法,已经和早年的“高耗能高排放”有了明显差别。
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在布局基地时,会优先贴近风电和光伏资源丰富的区域,从选址开始就为生产过程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用电埋下伏笔。生产一度电池所消耗的电力当中,清洁电的比重在逐步拉高,这在外界的印象里往往容易被忽略。
资源循环是另一块关键拼图。碳酸锂这样的关键材料,并不是一次性消耗品。随着回收体系的逐步成型,动力电池退役之后,材料可以重新流回生产环节。

相关数据表明,碳酸锂的回收率已经可以做到超过百分之九十五。对矿山来说,这个数字意味着在同样的需求下,新增开采的压力被显著缓解。
对生态环境来说,电池从“用完就扔”的负担,变成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池,电动车的整体形象也就不再离不开“耗矿”二字。
有了清洁供电和高比例回收两块基础,电池生产环节的“高排放标签”正在被一点点卸下。

再叠加全国平均供电碳强度本身的下降,算出来的电池全生命周期排放,比很多早期国外模型里的假设要低得多。这样一来,那些拿着旧假设攻击今天现实的说法,自然显得滞后。
从发电端到电池端,中国做的并不是把问题藏起来,而是尽可能把高污染环节集中、可控,然后用技术和制度一点点啃下来。
这个路径,在国际上并不稀奇,不同的是,中国在这条路上的推进速度配上超大的市场体量,让很多原本只停留在论文里的减排方案,迅速变成了工厂里的现实。

这条路径的另一头,是路上的车。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已经连续十年排在世界第一,出口量同样多年位居前列。
能在国内把车卖得动,在海外也能找到买家,说明市场并不认同“电动车更脏”的说法。
消费者未必天天看技术报告,但会算自己的账:油价和电价的差距、保养费用的差别、城市限行政策的倾向,再加上对空气质量和噪音的感受,构成的是一种综合判断。
支撑这种判断的,是一条极其完整的产业链。上游的矿产加工、中游的电池和电机电控、下游的整车制造和充电基础设施,在中国国内形成了高度配套的体系。

产业链越完整,成本越容易压下来,供应越稳定,创新迭代的速度也越快。从政策端看,充电桩建设、购车支持、城市应用场景拓展,多种措施一起推,让电动车从少数人的“新玩意”,变成很多家庭可以轻松选择的日常交通工具。
把视野从当下再拉长一点,可以看到中国电力系统正在经历一场结构性转变。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过去一年再度刷新纪录,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经超过煤电。
电网每变绿一点,电动车每公里背后的排放就随之更低一点。电池技术方面,循环利用效率还在提升,智能管理、轻量化设计持续推进,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压力向着更可控的方向走。

回到那句挑起争论的话:中国人知不知道电动车污染问题?
事实上,中国不仅知道,而且把发电结构、电池生产、车辆使用放在一张图上做整体推进。争议可以存在,但离开了最新的数据和产业实践,只凭旧印象下结论,很容易误导公众。
电动车不是完美无瑕,却是当前条件下更靠谱的低碳出行方案,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更是实现能源安全转型和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抓手。

路上的车越来越安静,电网越来越干净,这种双向变化,比一句“更脏还是更干净”的口号,要真实得多,也更值得持续关注。
对中国来说,关键不是和谁在口头上争一高一低,而是在把电网变绿、把电池做精、把产品做好这几件事情上持续加力。
等到更多国家的电力结构也像今天的中国这样快速向清洁转向,关于“电动车更脏还是更干净”的争议,自然会被新的共识替代,从一国之事,走向全球之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