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一盘能解乡愁的“川菜之王”

“不吃回锅肉,等于没到四川。”这句在四川民间流传甚广的俗语,道出了回锅肉在川菜中的王者地位——上至国家宴席,下至百姓餐桌

“不吃回锅肉,等于没到四川。”

这句在四川民间流传甚广的俗语,道出了回锅肉在川菜中的王者地位——上至国家宴席,下至百姓餐桌,几乎每个社会阶层,都有回锅肉的忠实拥趸。

据说,连总设计师过生日时,回锅肉也是必备菜肴。

小小一盘回锅肉,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让这么多人为之折腰?

说回锅肉是“川菜之王”,并非空穴来风。

二十一世纪初,《华西都市报》曾组织举办“巴蜀十二品”川菜评选活动。在众多经典川菜中,回锅肉以遥遥领先的票数,稳居第一。

这样一道名菜,关于它的起源,却一直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回锅肉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宋代。《东京梦华录》中有一段话:“凡御宴至第三盏,方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很多人推测,其中的“爆肉”很可能就是现代回锅肉的雏形。

也有学者认为,回锅肉其实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文化。

四川历史上是一个移民大省,经历过七次大规模移民。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众聚集到四川后,都十分思念故乡。于是过年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准备一份肉,祭祀祖先。

古代百姓生活大多困苦,祭祀之后的肉舍不得丢弃,便重新下锅翻炒一遍,“回锅肉”因此得名。

回锅肉的另一种起源,也与祭祀有关,只不过主角从百姓换成了皇室。

文献记载,清代皇室喜欢用白水煮肉祭祀祖先。祭祀结束后,这些猪肉会被分给皇帝、皇后及大臣,并需在现场吃完。但白水煮肉寡淡无味,实在难以下咽。于是有大臣偷偷携带调味料,吃时加入以增风味。这种吃法传入民间后,经不断改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回锅肉。

此外,也有不少人认为,明朝的“油爆肉”就是回锅肉的原型。《逐玉山房杂布》中记载了其详细做法:“去熟肉细切,汇头热油中爆香,以少酱油、酒、椒,加花椒、葱、茭白丝同爆,汁……”这种做法,已与现代回锅肉十分接近。

关于回锅肉的起源故事还有很多,究竟哪一种才是真实的,学术界至今未有定论。

虽然回锅肉的起源难以考证,但现代回锅肉的具体出现时间,基本可以确定——是在郫县豆瓣酱诞生之后。

郫县豆瓣酱,可以说是回锅肉的灵魂。它的发明者是四川人陈守信。他在制作油渍辣椒时,发现辣椒容易出水、变质。为解决这个问题,他潜心研究,最终借鉴豆腐乳的发酵方法,加入灰面、豆瓣一同发酵。这样制出的豆瓣酱,辣味鲜明却不刺激,非常符合四川人的口味。

由于陈守信居住在四川郫县,当地人便将他发明的豆瓣酱称为“郫县豆瓣酱”。

陈守信发明豆瓣酱是在清朝咸丰年间,到同治、光绪年间,豆瓣酱开始在全国流行,现代版回锅肉也由此登上中国人的餐桌。

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览》中记载,当时成都的饭馆里已有回锅肉售卖。到1932年,《天津天风报》报道,回锅肉在天津、北京等地已十分普遍。文中描述:“回锅肉受着香儿,肥者不腻……其萝卜所煮之肉,汤味清香而醇,但食最妙。此一菜一汤,费时仅半点,极为省事省钱……以辣咸菜、水豆豉即可下饭。”

这段记载证明,至少在那个时候,回锅肉已从四川走向全国。

想做好回锅肉,除了郫县豆瓣酱,另一个必不可少的食材,是四川本地的“二刀肉”。

二刀肉,指的是猪尾巴前、靠近后腿的那一圈肉。切的时候,厨师第一刀先切掉猪尾,第二刀才切到这个部位,因此得名。这个部位的肉形状方正,表面覆盖着一层均匀的脂肪,方便厨师切成尺宽大片。下锅后,肉片受热打卷,形成“灯盏窝”,能更好地吸附调料,更加入味。

现在很多人觉得回锅肉没有以前好吃,主要原因在于市面上的猪多为西方引进的瘦肉型猪种,脂肪含量远不如四川土猪,口感偏柴硬。再加上不少厨师为图省事,常用五花肉替代二刀肉,也导致品质下降。

回锅肉是一道平民菜,它的主要受众是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不管白天多么劳累,回家后炒上一盘回锅肉,配上两碗大米饭,顿时疲惫全消。

对四川人来说,这道菜早已超越食物本身的含义,成为内心深处割舍不断的家乡记忆。即便走到天涯海角,只要吃上一口回锅肉,仿佛就回到了故乡。

它不仅暖人脾胃,也慰藉思乡之情。

这,或许就是回锅肉能成为“川菜之王”的原因之一吧。